我,"浙江理工大学的博士专业到底怎么选?"作为带过3届博士生的导师,一姐妹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这事儿。先说个真事,去年有个学生,明明材料学方向很抢手,非要跟风报人工智能,结果复试被刷下来。所以说,选专业不能光看热度,得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先带大家看看浙理工的博士点布局。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三个是传统王牌专业,每年招生指标多,导师团队也稳定。特别是纺织材料方向,跟杭州本地服装产业结合紧密,实践机会多得很。
今年最大的变化在新增的智能检测专业,这个方向实验室设备投入了800多万,但首批只招5人。建议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同学重点考虑,纯理论研究的可能不太适合。还有个冷门但好上岸的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属于设计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竞争压力小,适合有艺术背景的考生。
特别注意这3类专业要谨慎,①连续两年缩减招生的(比如环境催化方向)②导师团队有变动的(官网师资名单没更新的要打电话确认)③实验室刚建成不满2年的新方向。去年就有考生栽在新建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设备都没完全到位。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上研究生院官网查近三年录取数据时,重点看"实际录取人数/计划招生数"这个比例。像纺织工程专业去年计划招12人,实际录了15人,说明有扩招可能;而某些专业年年招不满,反而要警惕是不是导师资源跟不上。
浙江理工大学博士导师选择技巧
一、先摸清导师的“底细”
别光看官网简介上的头衔和论文数量,那都是表面功夫。重点看三点,
1. 研究方向是否对口,翻近五年导师发的论文,尤其是和团队合作的课题。如果研究方向和你兴趣差太远,哪怕导师名气再大,后期做实验写论文都可能拧巴。
2. 项目资源多不多,理工科特别看重实验设备和经费。比如材料、纺织这类浙江理工的优势学科,有些导师手头有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学生能蹭到高端仪器,发文章也容易些。
3. 团队氛围咋样,偷偷去实验室转两圈,看师兄师姐是愁眉苦脸还是乐呵呵的。如果组里每周开三次组会、天天打卡,而你是个喜欢自由安排时间的人,趁早绕道。
二、主动“搭线”别怕尴尬
等导师来找你?不存在的! 浙江理工的博导们每年名额有限,好导师可能早被预定了。建议做这几件事,
发邮件要讲究,别群发模板!先去知网下几篇导师的论文,挑一篇仔细读,邮件里提具体的问题或想法。比如,“您2022年那篇关于纳米纤维的论文,第三部分的实验设计对我启发很大,我尝试用类似方法做了XX模拟……”导师一看就知道你是认真准备的。
找师兄师姐打听,学校贴吧、考研论坛里潜伏着很多“内部消息”。直接问,“导师平时盯实验进度紧吗?延毕的学生多不多?”有时候一句大实话比官网信息管用十倍。
三、避开这些“坑”
1. 慎选“行政大佬”,挂着院长、系主任头衔的导师,可能根本没时间带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实验卡壳时找不到人,说一千,道一万还得靠自己“摸黑过河”。
2. 警惕“画饼型”导师,开口就是“咱们组明年冲Nature”“毕业包你进高校”的,多留个心眼。看看他往年学生毕业都去了哪儿,如果大部分去企业或者转行,说明资源未必像说的那么牛。
3. 别盲目跟风“大牛”,有些院士团队确实资源多,但可能一个导师名下挂了几十个学生,实际带你的可能是小导师。提前问清楚日常指导的是谁,别冲着名头去,结果成了“放养户”。
四、实地考察很重要
趁着考研复试或者开学前,直接去导师实验室晃一圈。注意几个细节,
看设备,比如搞纺织材料的,实验室有没有静电纺丝机、扫描电镜?设备老旧程度直接影响实验进度。
看学生状态,如果师兄师姐中午吃饭还在吐槽数据,或者晚上十点实验室灯全亮着,大概率是“加班狂魔”型导师。
直接提问,别害羞!当面问导师“课题组目前主要在做什么项目?”“博士生一般几年毕业?”态度诚恳的导师会给你交底。
学姐提醒一句,浙江理工有些导师和本地企业合作紧密,比如杭州的纺织厂、宁波的新材料公司。如果想往产业界发展,这类导师能提供实习机会甚至就业内推,比纯学术路子的导师更“实惠”。选导师就像挑队友,合适比厉害更重要。多跑几趟办公室,多聊几个学长,心里有数了再下决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