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一朋友,我工作五年想提升学历,清华金融非全博士值不值得砸钱读?"作为“上岸人”,我特意找在读学员要了课表,跟招生办老师聊了三个下午,今天说点大实话。
先说最实在的,去年清华经管非全博士学费涨到28.8万,加上论文指导费杂七杂八超过30万。但你要知道这钱花在哪——每月集中授课4天,导师都是给央企业务咨询的大牛,去年有个师兄的毕业论文直接成了他们集团战略改革方案。
三类人特别适合读:
1. 金融机构中层,像券商投行部总监、分行副行长这个级别,班里35岁左右的占六成
2. 家族企业接班人,我同桌就是温州某上市企业二把手
3. 体制内搞经济工作的,去年有个发改委的学员论文研究地方债,直接拿了优秀
但有两类人劝你别凑热闹:
工作不满5年的小白,上课讨论产业政策你根本插不上话
想混文凭的,现在查得严,去年清退了2个代写作业的
别忘了2024年新变化:必须提交3万字研究计划,去年淘汰率直接涨到67%。有个银行支行行长初试过了,面试时说不清研究课题的现实价值,直接被刷。
说到毕业难度,确实比全日制松点。但想混是不可能的,我认识的学员平均要改8稿论文。不过有个隐形福利:很多同学单位能报销70%学费,这个在报名前一定要问清楚人力。
要是看完这些你还心动,建议重点关注9月的预审通道。去年有个学员卡着截止日期前3小时上传材料,结果系统崩溃白等一年。
清华非全博士申请条件全盘点,这三点最容易踩坑
想考清华的非全博士?不少同学在申请时容易忽略一些关键细节,对了卡在材料审核或面试环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清华非全博士的具体要求,结合“老江湖”经验说说那些容易踩的坑。
一、学历门槛要看清 别让专业背景拖后腿
清华非全博士的学历要求写着“硕士及以上学位”,但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三点:
1. 境外学历必须提前认证,别等到报名截止前两周才想起这事儿。去年有个朋友拿着香港的硕士学位,结果认证材料晚了三天,直接错过当季申请。
2. 跨专业申请要打提前量,特别是工科转社科这类大跨度。有位做建筑设计的工程师想转教育方向,花了半年跟着导师做助研才补上专业背景。
3. 在职硕士也有机会,但需要提供单位出具的科研能力证明。有个国企中层拿着工程管理硕士申请,附上主持过的省级科研项目材料,反而成了加分项。
二、推荐信别随便找人写 里面讲究多
推荐信看着简单,但每年至少有3成申请者在这栽跟头:
推荐人不是职称越高越好。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推荐信,反而不如合作过课题的副教授写得具体。评审老师更看重推荐人对你真实能力的描述。
内容要带细节。别说“学习能力强”这种空话,要像“该生三个月内掌握XX实验技术,独立完成XX数据分析”这种实在例子。
别忽视行业专家的推荐。有个做非遗传承的申请人,请到行业协会会长写的推荐信,比学术推荐信更有说服力。
三、研究计划别套模板 这三个雷区要避开
研究计划书最容易出现这三个问题:
1. 选题过大不落地。有个申请人工智能方向的计划书,开头就要“建立新一代智能算法体系”,被建议改成“基于XX场景的算法优化”才通过。
2. 忽视已有研究基础。千万别写“尚未查阅相关文献”,有位申请人列出读过的7篇导师论文,还标出其中3篇的启发点,让评审眼前一亮。
3. 时间规划太理想化。有位申请者把田野调查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忘了自己在职工作的实际情况,后来改成周末+年假的调研方案更显靠谱。
亲情提示下,清华的非全博士申请系统有个隐藏设置——材料提交后的修改次数限制。去年有人反复上传了8次推荐信,结果系统自动锁定账号。建议先在草稿箱里核对清楚,重点检查证件照是否合规、PDF文件有没有加密这些技术细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