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内金融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学位,清华五道口的金融博士绝对榜上有名。但每年咨询的学员里,总有人因为没吃透招生规则白忙活。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哪些人压根不适合报,哪些条件必须提前准备。
先看硬指标:本科学历得有全日制统招的底子,硕士阶段最好是经管类专业。去年有个学员本科学的土木工程,工作十年转行金融,光学历认证就折腾了三个月。再说研究成果,至少要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打底,注意得是第一作者。去年刷掉的一个申请者,虽然发过五篇论文,但全是二作,直接被系统筛掉了。
语言门槛卡得更死。雅思7分或托福100分是铁门槛,别想着走捷径。今年新增了剑桥领思成绩认可,但换算下来难度反而更高。别忘了在职备考的,工作党最容易在语言成绩上翻车,去年有个投行高管笔试过了,结果托福成绩过期三个月,直接失去复试资格。
推荐信这块讲究门道。两位正高职称推荐人是标配,最好有一位是学界大牛。去年有个申请者找了公司董事长和政府部门领导推荐,结果初审都没过。研究计划书更要命,得紧扣清华现有导师的研究方向。有个学员原本写区块链金融,后来发现导师组主要研究宏观政策,临时改方向重写,差点错过deadline。
最要命的是年龄限制,官方说35岁以下,但实际录取的平均年龄是28岁。去年有个34岁的券商副总,所有条件都达标,但面试时明显感觉导师组更倾向年轻申请者。所以建议30岁以上的申请者,除非有特别突出的科研成果,否则要慎重考虑。
清华金融博士毕业都去哪工作了?十年就业数据曝光
一、高校任教:近三成选择"传道授业"
不少人觉得金融博士就该去华尔街或投行赚大钱,其实有接近3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高校。北大光华、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上海交大高金等顶尖院校的教师队伍里,经常能看到清华博士的身影。有位2016届毕业生坦言:"带学生做课题、发论文的成就感,不比操盘几个亿的项目差。"
二、金融机构:超半数人的"主战场"
1. 监管系单位:央行研究局、外汇管理局、中证登等单位,每年都会定向招人。这些岗位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实操,博士们的专业优势明显。
2. 市场化机构:头部券商研究所(中金、中信)、公募基金(易方达、华夏)的量化研究岗,私募的宏观策略团队,尤其青睐有数理建模能力的毕业生。
3. 国际机构:世界银行、IMF的中国项目组里,清华博士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5%左右。
三、政府部门:低调但重要的去向
约12%的毕业生进入发改委、财政部等宏观经济部门。有个2018届的师兄,现在参与制定区域金融政策,他说:"在基层调研看到的真实经济数据,比任何模型都更有冲击力。"
四、跨界发展:意想不到的领域
五年出现新趋势——去科技公司做金融科技。蚂蚁集团的智能风控团队、腾讯的支付研究中心,都有清华博士带队。有个2019届的师姐带领团队开发的信贷模型,已经服务超过300万小微企业。
五、地域选择:北京仍是"大本营"
约65%的毕业生首选北京,上海、深圳合计占25%,剩下的10%中有去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也有到香港、新加坡工作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留在北京的毕业生中,有超过八成在入职五年内实现了户口落地。
关于薪资待遇,根据多方渠道了解:高校起薪通常在25-35万/年,金融机构平均起薪在50万以上,部分量化岗位甚至能达到百万级别。不过有位在券商工作的博士说得实在:"工资数字看着光鲜,但天天熬夜盯美股、写报告的时候,真想回学校教书。"
有意思的是,这十年间选择创业的比例从3%涨到了8%。有个2015届的团队做的绿色金融数据平台,现在已经拿到B轮融资。他们说:"清华教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这些顶尖人才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共性?从采访过的二十多位毕业生来看,他们普遍提到两点:一是导师的资源网络比想象中重要,很多工作机会来自师兄师姐的内部推荐;二是博士期间培养的深度研究能力,在工作三年后会明显拉开差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