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复试名单一出炉,考生群里直接炸开了锅。作为“老江湖”,我太理解大家现在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了。今天手把手教你怎么正确"吃透"这份名单,记得先收藏这篇干货!
首先说个容易踩坑的点,名单公布在研究生院官网的【招生动态】栏,千万别跑到学校官网首页瞎找。今年有考生因为点进过期的旧链接,差点错过复核时间。建议每天早中晚各刷一次页面,去年就有临时增补名单的情况。
重点要看明白名单里的三个关键信息,一是你的考生编号是否完整正确,去年有同学发现编号少了一位数字,连夜联系研招办才补救成功;二是报考导师姓名必须和之前沟通时确认的一致;三是备注栏的小字要逐字细读,去年有考生在这里发现需要补交材料的重要提示。
今年有个新变化要特别注意,复试确认截止时间比往年提前了24小时。建议收到通知当天就完成系统确认,千万别拖到说一千,道一万半天。去年有位考生因为网络卡顿错过了确认,哭都来不及。材料准备方面,除了常规的身份证、学历证明,今年新增了《科研诚信承诺书》,这个模板在官网下载专区就能找到。
关于复试流程,给大家划个重点,民大今年继续采用"双盲"评审,意味着面试时不能透露导师姓名和论文题目。准备自我介绍时要避开这些敏感信息,重点突出科研经历和读博规划。英语面试环节新增了专业文献选段翻译,建议把报考专业的核心期刊最新目录过一遍。
学姐提醒下,看到名单上有自己名字先别急着发朋友圈庆祝,赶紧做这三件事,1.检查邮箱垃圾箱是否屏蔽了复试通知 2.联系报考导师组的师兄师姐了解最新动态 3.把复试需要的纸质材料用文件袋单独装好。去年真有考生把体检表和政审表混在一起,现场手忙脚乱翻找的。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复试评分标准详解
一、学术底子到底怎么查?
评委老师第一眼看的就是你的学术功底。别以为交几篇论文就完事了,他们会拿着放大镜看你的研究成果。比如去年有个考生,把自己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讲得明明白白,连数据处理中的小插曲都说得有鼻子有眼,说一千,道一万拿了高分。建议把发表过的文章从头到尾再过一遍,特别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指不定老师会揪着细节问。
笔试环节也别小瞧了,去年专业笔试就出了道冷门题,“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在地化实践”。有个考生把课堂笔记里记的某位教授的冷门观点用上了,反而成了加分项。平时多翻翻学院老师近三年的论文,保不齐能押中考点。
二、面试现场的弯弯绕绕
进了面试教室,别被七八个教授围坐的阵仗吓着。去年有个考生聊到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顺手从包里掏出自己拍的民俗活动照片,现场气氛立马活络了。记住,讲科研设想时要具体,别整那些“填补空白”“国际领先”的虚话。有个考生说要做“川西羌族口头文学的数字化建档”,连用什么软件转录都想到了,老师直点头。
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别慌。前年有个考生被问到完全没听说过的理论,老老实实说“这个领域我还需要补课”,接着话锋一转讲了自己正在关注的相关研究,反而显得诚恳又机灵。
三、外语关不是背稿子就行
英语面试最怕变成背书机器。去年考场上有位考生,老师突然问起他简历里写的“参加过国际会议”,让他具体说说跟哪位外国学者交流过。好在他提前准备了几段真实的参会趣事,聊到兴起还蹦出两句会议当地的方言,把老师都逗乐了。文献翻译也别只顾着专业词汇,去年有道题里出现了“文化掮客”这种接地气的表述,好多考生卡在这儿的翻译上。
四、材料准备的门道
科研成果列表别光罗列标题,有个考生在每篇论文后面加了个括号,写着“被某某政策采纳”“引发学界争议”,立马让材料鲜活起来。专家推荐信也别千篇一律,去年有位推荐人特意提到学生冒着大雪进山做田野调查的经历,比夸一百句“刻苦认真”都管用。
五、那些容易栽跟头的地方
有考生在政审环节被问到的热点事件,支支吾吾说平时不怎么看新闻,这就很吃亏。还有位考生在跨专业报考时,没把新旧专业的内在联系说透,老师直接问了句“那你为啥不继续读原专业”。提前准备好这类刁钻问题的应答策略,绝对能加分。
说白了,复试就是让老师看见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答题机器。把学术功底打扎实,再把个人特色亮出来,比啥套路都管用。学姐提醒一句,今年学校刚更新了复试规程,特别强调“学术伦理”和“科研规范”,这方面的准备可千万别漏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