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很多咨询:"王老师,同济金融非全博士是不是特别难考?""在职读博到底要花多少钱?"今天就以去年刚带出3个上岸学员的经验,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说最关键的报名资格:
1. 学历卡得死:必须硕士毕业满3年(以毕业证日期为准),去年有个学员差1个月被刷,哭都来不及
2. 单位证明要双章:不仅需要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还要盖人事章+党委章,国企事业单位的注意提前准备
3. 科研成果有讲究:至少1篇核心期刊(不是花钱买的那种),或者2篇省级以上课题结项证明
4. 推荐信要双保险:必须两位正高职称推荐,其中一位得是硕导
5. 英语要过硬:六级430是底线,有雅思6.5或托福85更稳
再说大家最关心的费用问题:
学费每年6.8万×4年=27.2万(不含住宿)
论文指导费另算,普遍在3-5万
异地考生每月交通食宿至少3000,四年下来14万打底
建议准备50万比较稳妥,去年有个学员因为低估费用,第三年被迫休学打工。
报名流程有3个隐藏关卡:
① 预报名要抢位:每年9月1日0点系统开放,5分钟内名额秒光
② 材料初审看细节:推荐信必须用学校抬头纸,骑缝章漏盖直接作废
③ 面试必考热点:去年考了"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监管的冲击",今年重点关注绿色金融
别忘了在职人员:
• 周二下午必修课,单位请假要有技巧
• 毕业论文要求与全日制完全一致,开题不过直接延毕
• 导师选择决定毕业难度,避开"冷面杀手"型导师有诀窍
建议三类人谨慎报考:
1. 年收入低于30万的(经济压力太大)
2. 工作经常加班的(根本顾不上论文)
3. 孩子未满3岁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非全博士不是花钱买证,我们有个学员38岁宝妈,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凌晨2点写论文是常态。但熬出来的那刻,她说值了。
同济非全博士毕业难度实测:延期毕业率竟高达45%?
网上有人讨论同济大学非全日制博士的毕业情况,一句“延期毕业率45%”直接把话题顶上了热搜。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同济的博士培养标准向来以严格著称,但非全博士的毕业难度真有这么夸张?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真实情况。
数据从哪儿来?
网上流传的45%延期率并没有官方文件直接证实,但通过走访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学生,发现实际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一位2020级工科非全博士透露,他们同届20人中,按时毕业的不到一半,有人甚至卡在论文阶段三年多。另一名经管学院毕业生直言:“导师对非全和全日制的学术要求基本一致,但非全生白天上班、晚上搞科研,时间根本掰不开。”
为什么延期成常态?
1. 时间成本硬伤
非全博士大多在职,有人是高校教师,有人是企业中层。某位在上海某设计院工作的博士生算过一笔账:工作日每天最多挤3小时看文献,周末全天泡实验室,但实验数据反复被导师打回重做,进度根本赶不上全日制学生。
2. 论文门槛没降低
同济对博士论文的盲审通过率一直把控严格。有学生反映,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共用同一套答辩标准,甚至个别导师要求非全生必须有企业实践成果转化,相当于“双倍KPI”。一位导师私下表示:“学校要保障学术声誉,不可能给非全‘放水’。”
3. 资源分配有倾斜
实验室设备使用、学术会议名额等资源,通常优先满足全日制学生。某工科非全博士吐槽:“好不容易约到仪器,结果临时被全日制的师弟插队,导师只说‘人家急着毕业’。”
“懂行的人”的生存攻略
选导师先看风格
“佛系”导师可能给不了高强度指导,但适合自主性强的人;“严苛派”虽然push,但资源多、出成果快。某位4年顺利毕业的学姐建议:“直接问导师带过的非全学生毕业年限,比官网数据更真实。”
课题绑定工作内容
某车企工程师把博士课题和公司新能源项目结合,既解决了数据来源问题,又获得企业经费支持。他说:“千万别搞纯理论,否则公司和学校两头不落好。”
组队打怪效率高
3名同届非全博士组了学习小组,每周线上讨论、互改论文。其中两人提前半年完成答辩,他们个人觉得:“一个人死磕容易心态崩,互相督促能少走弯路。”
学校在动真格?
2023年同济研究生院更新了培养方案,明确非全博士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7年(原为8年),中期考核未通过直接分流。有学生抱怨:“现在连‘熬年限’的机会都没了,要么咬牙冲,要么退学。”
写在对了
一位延毕两年的高校教师说了大实话:“读非全博之前觉得是镀金,进来后发现是炼狱。但看着论文从一团乱麻到终于有个框架,这种成就感确实和职场升职加薪不一样。”或许正如某位导师所说:“高校严控博士质量是大趋势,非全博士从来不是捷径,而是另一条更苦的赛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