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首页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学校资讯 报考指南 问答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院校库 > 同济大学 > 学校资讯

同济大学金融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这4类人最适合读

发布时间:2025-05-15 10:51:19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收到很多私信问"同济大学金融非全博士值不值得读",特别是30岁左右的职场人。去年我表弟在陆家嘴某投行工作,纠结了半年要不要报读,对了带着媳妇儿去四平路校区转了一圈才下决心。今天就着这个事,咱们掏心窝子聊聊真实情况。

一、非全博士的三大硬核优势

1. 学历证书和全日制完全一致,毕业证学位证都不标注"非全",去年毕业的张师兄在证券公司升职时,人事部反复确认了三次

2. 课程设置更实务,比如《金融风险管理》课直接拿上交所真实数据建模,李教授带的团队刚帮某省国资委做完债务重组方案

3. 校友资源覆盖长三角,每月都有校友沙龙,上次平安资管的王总来分享,现场收了二十多份简历

二、这4类人最适合报考

1. 金融机构中层:像银行支行长、券商团队长,去年录取的刘姐就是某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

2. 国企财务骨干:中建某局财务总监老周,读博期间搞的基建融资方案被集团推广

3. 自主创业者:做私募的小王师兄,毕业论文直接转化成公司新产品

4. 体制内晋升瓶颈:证监局工作的赵处,去年刚通过博士学位评上高级职称

三、必须知道的现实问题

1. 时间成本比想象中大,每周要保证20小时学习,我同学媳妇生孩子当天还在赶论文

2. 导师更看重实践能力,开题报告要有具体案例支撑,隔壁班有人换了三次选题

3. 毕业要求逐年提高,去年开始盲审通过率降到75%,不过通过的同学都说不后悔

同济金融非全博士特别适合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在职人群。前两天跟毕业的师兄聊天,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位,而是系统性的金融思维。亲情提示大家,今年报考新增了"实务能力证明"材料,要提前准备好项目案例。

同济大学金融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这4类人最适合读

35岁读在职博士会不会太晚?听听“老江湖”的大实话

收到不少朋友私信问:"我都35岁了,现在读在职博士还有意义吗?"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三十多岁还能不能学新技能"一样,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今天咱就抛开那些大道理,用身边真实例子聊聊这事儿。

一、35岁读博的三大隐藏优势

先说个真人真事。我表哥在国企干了十年技术岗,34岁那年突然决定读在职博士。当时全家都反对,觉得他"瞎折腾"。结果人家现在成了单位里最年轻的高工,带团队搞研发。为啥他能成?35岁读博的人自带三大buff

1. 职场老油条的实战经验:课堂上教授讲理论,你脑子里马上能对应实际工作场景。我表哥说,有次教授讲材料力学,他直接拿单位里遇到的桥梁裂缝问题当案例讨论,把教授都听乐了:"你这案例比教材上的还典型!"

2. 经济基础撑腰:不像刚毕业的愣头青要为生计发愁,35岁的人通常有点存款。朋友阿琳读博期间自费买了套专业设备,直接在自家车库搞实验,后来成果发在了行业顶刊。

3. 目标明明白白:35岁的人不会为了文凭而读书。认识个大姐读教育博士,就冲着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去的,开题报告写得跟作战计划似的,导师看了直拍大腿:"我要的就是这种学生!"

二、现实问题也得摆上台面

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我邻居一同事读在职博第四年差点放弃,为啥?这几个坎儿得提前想清楚

时间管理堪比杂技:又要上班又要顾家,还得抽空搞研究。见过最狠的哥们,把通勤地铁当书房,三年啃完两百多篇文献。但你要是天天加班到半夜的主儿,真得掂量掂量。

身体吃不消别硬扛:35岁的身体和25岁确实不一样。同事王姐读博期间突发耳聋,医生说就是长期熬夜压力大。现在她逢人就劝:"养生要从开题报告抓起!"

人际关系要稳住:家里那位支不支持特别关键。听说有夫妻因为读博闹离婚的,也有全家总动员帮查资料的。建议报名前先开个家庭会议,把未来几年的分工说清楚。

三、“懂行的人”的大实话

跟二十多个在职博士聊过,发现个有趣现象:后悔的人各有各的苦,但觉得值的人都说了相似的话。这里摘几句大实话:

"别信什么'读博改变命运',它就是给想清楚的人多开扇窗。"

"导师要是没带过在职生,趁早换人。他们不懂咱们白天上班的苦。"

"最爽的不是拿到学位那天,是发现以前看不懂的行业报告突然能看透了。"

四、到底该不该读?先回答这三个问题

对了给个实在的建议,拿张纸回答下面三件事:

1. 你的"博士执念"从哪来?是单位硬性要求?岗位晋升卡学历?还是真有研究热情?前两种建议三思,后一种可以冲。

2. 未来五年能拿出多少时间?把工作强度、家庭责任、身体情况列个清单。要是每年连两个月完整学习时间都挤不出,可能要重新规划。

3. 有没有备胎计划?万一中途坚持不下去,是换课题方向?转非全日制?还是干脆拿个结业证?提前想好退路反而更容易坚持。

说到底,35岁读博这事儿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有人踩着高跟鞋跑马拉松,也有人穿人字拖走出精彩人生。重要的是看清脚下的路,知道自己要往哪走。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