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人对云大博士点的实际情况存在严重信息差。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这些干货你在官网绝对看不到。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云大现有32个博士点,但不同专业的培养体系差距比昆明到大理的直线距离还远。比如生态学这种王牌专业,导师团队清一色长江学者,实验设备都是千万级配置。但某些新开设的交叉学科,可能连固定实验室都没配齐,这中间的坑可不止一星半点。
今年最值得注意的三个变化,第一,民族学专业新增"跨境民族文化"方向,这个方向对接中老铁路经济带研究,项目经费充足;第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前半年可以换导师;第三,部分文科专业悄悄提高了毕业门槛,现在要求至少1篇CSSCI才能答辩。
给准备报考的准博士三条实在建议,
1. 生物资源保护专业慎选,今年实验室要整体搬迁到澄江校区
2. 东南亚研究院的导师名额已满,现在报名的只能排队等补录
3. 信息学院新引进的海外大牛,实际在岗时间每年不足三个月
别忘了想走"申请-考核制"的同学,云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近三年有省部级项目经验优先。我认识个考生,科研成果达标却因这个隐形门槛被刷,后来改报云南农大反而顺利上岸。
最后说个重要消息,2025年起,所有博士点都将实行新的培养方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要增加6个月的田野调查或企业实践。打算读博的同学,现在就要开始规划时间了。
云南大学博士毕业难度排行
云南大学博士毕业难易度,不同专业真实情况盘点
说到云南大学读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风景好”“民族特色浓”,但真正准备报考的人更关心,“哪个专业好毕业?”今天就带大家走进云大各学院的博士培养现场,聊聊真实的毕业情况。
一、文科学院,论文才是硬道理
云大的人文社科类博士点主要集中在历史与档案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为例,学生既要深入村寨做田野调查,又得在权威期刊发够论文。有位延毕的学长开玩笑,“寨子里的狗都认识我了,论文还没凑够数。”不过文科院系的好处是实验数据压力小,导师更看重理论深度,适合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二、生科院,实验室里的持久战
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和☆生态学☆专业,毕业难度在全校能排前三。每年都有博士生因为实验周期长、数据重复性差导致延期。去年有位研究高山杜鹃的师姐,连续两年遭遇极端天气毁坏实验样本,最后不得不改课题方向。但生科院设备齐全,导师团队在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只要能熬过前三年,后面反而容易出成果。
三、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决定一切
这里的博士毕业门槛有个“潜规则”,至少要有1篇SCI二区以上论文。有机化学方向的学生最常吐槽,“合成一个新化合物比找对象还难”。不过学院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密切,做天然产物提取的方向相对容易出数据。实验室凌晨两点的灯光里,总能看到他们守着反应装置的身影。
四、医学院,临床科研两头忙
微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是医学院的“双雄”。附属医院的临床数据支撑让课题选择更接地气,但白天跟门诊、晚上写论文的模式也让很多人吃不消。去年有位博士因为同时跟进三个临床项目,差点错过论文提交deadline。不过医学院的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医疗系统认可度极高,算是“难毕业但好就业”的代表。
五、信息学院,新专业的机遇期
作为云大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目前毕业要求相对宽松。学院正处在建设期,导师们更倾向支持学生发高质量论文。有在读博士透露,“现在实验室服务器随便用,导师还会帮忙联系企业数据资源。”不过随着专业成熟度提高,未来毕业门槛可能会逐步提升。
给准备报考的同学提个醒,云大每个学院都有特定的开题报告预审制度,民族类课题更容易获得学校调研经费支持。建议提前了解心仪导师的毕业学生平均年限,有些导师的课题组甚至自带“五年毕业传统”。选对方向跟对人,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更重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