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问我:"加拿大到底有没有在职博士哈?"作为一个帮学生申请了8年留学的老油条,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话不多说:加拿大确实有在职博士项目,但跟国内完全不是一回事!
先说费用这块,很多人被中介忽悠瘸了。我去年有个学生,某中介跟他说"25万全包",结果说一千,道一万花了41万。真实情况是:加拿大正规大学的在职博士,学费每年2-3万加币起步(折合人民币10-15万),还要算上每年至少2次的往返机票、住宿费。最坑的是,很多项目要求前半年必须住校,这些隐性成本中介根本不会告诉你。
再说申请条件,有4类人真的不适合:
1. 英语六级都没过的(就算项目说中文授课,毕业答辩还是要全英文)
2. 想完全线上混文凭的(疫情期间确实有网课,但现在都要求线下答辩)
3. 工作太忙请不了假的(每年至少要去学校待1个月)
4. 预算低于40万的(算上学费生活费,3年下来基本要这个数)
重点说说怎么选学校。千万别信那些"包毕业"的野鸡项目,加拿大教育监管很严。建议优先看这3类学校:
1. U15联盟里的非热门校(比如曼尼托巴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
2. 有带薪实习的商科项目(比如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
3. 校企合作项目(比如滑铁卢大学的工程管理博士)
亲情提示大家,今年开始加拿大移民局严查"假留学",上周刚有中介被查,连带28个学生签证被取消。要是被查出材料造假,5年内都别想申请加拿大签证了。真要申请的话,工作证明、推荐信这些材料必须100%真实。
下期大家想了解:《加拿大博士申请被拒的10个奇葩理由》
加拿大博士申请被拒的10个奇葩理由
1. “你研究方向太冷门,我们系凑不够三个教授带”
加拿大很多高校要求博士开题时必须有至少三位同领域的教授组成指导委员会。如果你研究的课题冷门到系里连三个相关教授都凑不齐,哪怕你其他条件再好,学校也只能忍痛拒绝。比如有人研究“北极苔原地区传统部落语言濒危现象”,结果被拒的理由是:“我们系唯一懂因纽特语的教授明年退休……”
2. “你太优秀了,我们怕留不住你”
听起来像客套话?还真不是!有同学手握顶刊论文和国家级项目,却被某校以“你的学术背景更适合去哈佛”为由拒掉。后来打听才知道,这类学校担心“学霸”中途跳槽到更好的平台,反而浪费招生名额。
3. “面试时聊太导师觉得你话太多”
加拿大教授很看重“性格匹配”。有申请人和导师视频面试时,从学术话题一路聊到冰球比赛,整整唠了俩小时。本以为稳了,结果收到邮件说:“我们认为你更适合社交型团队,而我们的研究组需要更专注的成员。”
4. “你选的导师正在休学术假,但他忘了告诉招生办”
加拿大教授每年有带薪学术假(Sabbatical Leave),期间可能完全失联。有人套磁时收到导师热情回复,结果提交申请后才发现对方正在亚马逊雨林做田野调查,压根没和学校报备招生计划……
5. “你研究计划里用了错误的枫糖浆产地数据”
加拿大人的“爱国细节控”能有多夸张?有位老哥研究食品出口,在提案里写“魁北克省枫糖浆产量占全球72%”,结果被批注:“请更新数据,最新统计是82%——建议多关注加拿大统计局官网。”
6. “我们今年不招左脚先进门的申请者”
别笑,真有学校搞“隐情筛选”!某校华人教授私下吐槽,系主任迷信“奇数年招偶数年毕业的学生更吉利”,导致当年所有申请者都被以各种奇怪理由拒掉,真实原因愣是没敢写进正式邮件。
7. “你推荐信里的彩虹屁吹过头了”
加拿大推荐信讲究“真实具体”,但国内有些教授习惯用“百年一遇的天才”“颠覆性创新”这种夸张表述。结果学校反手一个拒信:“推荐人对你的评价缺乏客观证据支撑,我们无法采信。”
8. “你邮件里把‘渥太华’拼成了‘窝太滑’”
拼音输入法的锅,也能砸掉offer!有同学给导师发套磁信时把Ottawa拼成“Otterwa”(水獭哇),导师回邮件调侃:“感谢你给我们首都起的新昵称,但建议申请前检查拼写。”
9. “你提到想移民,我们怀疑你动机不纯”
虽然加拿大允许博士毕业申请移民,但千万别在文书里写“读博是为了拿PR”!有学校明确表示:“我们发现你更关注移民政策而非学术目标,建议联系中介而非本实验室。”
10. “你凌晨三点提交申请,我们怀疑你作息不健康”
系秘书的迷惑操作:因为申请系统显示提交时间是加拿大东岸凌晨3点,于是打电话问:“你是在国内熬夜还是人在加拿大?如果是后者,请解释为何半夜三点不睡觉。”申请人后来才知道,该校默认“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包括规律作息”……
申请加拿大博士就像相亲,有时候被拒真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八字不合”。建议大家多翻翻学校官网、找在读学长姐打听潜规则,避开这些离谱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