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国内在职博士 > 博士学费

2025年香港大学在职博士学费涨了吗?“老江湖”教你省钱攻略

发布时间:2025-04-19 12:15:18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收到很多私信问"2025年读港大在职博士到底要花多少钱"。作为去年刚毕业的“懂行的人”,我发现网上信息确实太混乱了。今天就掏心窝子和大家说说真实情况,重点讲讲这两年学费变化和别上当攻略。

先说大伙最关心的费用问题。根据港大官网最新公示,2025年在职博士项目基础学费区间在28-35万港币,比2023年涨了约12%。不过这个数字不能一概而论,像教育学方向因为新增了实验模块,整体费用会比商科高出5万左右。这里要提醒大家,千万别信中介说的"“抱过”套餐",去年我同学就被忽悠多交了8万服务费,结果申请材料还是自己准备的。

再说说报名门槛。现在官网上写的是"硕士学历+3年工作经验",但实际录取情况复杂得多。我们那届录取的32人中,有5个是本科直接申请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行业成果。比如做人工智能的那位同学,虽然只有本科学历,但手握3项国家专利,照样拿到全奖名额。

上课方式这两年也有大变化。疫情时全是网课,现在恢复成每月集中授课3天+线上研讨的模式。我建议珠三角地区的朋友优先考虑,像深圳的王姐每周高铁往返,比我们外省同学省下一大笔住宿费。另外港大新增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很抢手,不仅能减免部分学费,毕业还能直接进合作企业工作。

对了给准备申请的朋友三个实在建议,第一尽早考雅思(6.5分是底线);第二找推荐人别光看职称,要找真正了解你的领导;第三研究计划书千万别套模板,去年有申请者因为查重率高直接被拒。

2025年香港大学在职博士学费涨了吗?过来人教你省钱攻略

香港大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看看往届生的真实数据

一、学制灵活≠毕业轻松

港大在职博士的学制一般为4-6年,比全日制多出1-2年缓冲期。表面上时间更宽松,但实际执行起来完全是另一码事。

课程强度不降反升,多数专业要求修满20-30学分,课程集中在周末或晚上。不少往届生反馈,工作日上班、周末上课,连续几个月连轴转是常态。

论文标准“一视同仁”,无论在职还是全日制,毕业论文的学术要求完全一致。查重率低于15%、原创性贡献明确、答辩流程严格……这些“硬杠杠”一个都不会少。

二、毕业率数据,65%的人能按时完成?

根据港大202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职博士的5年毕业率约为65%,剩下35%的人需要延期或中途退出。细化到具体专业,

商科、教育学,毕业率较高(70%左右),课题方向偏实务,数据收集相对方便;

理工科、医学,毕业率约60%,实验周期长、数据要求高,在职生很难兼顾实验室和日常工作;

延期普遍存在,即便是顺利毕业的学生,平均耗时也在5.5年左右,比官方建议时间多出1年。

三、“老江湖”怎么说?

我们采访了3位不同专业的港大在职博士毕业生,他们的经历或许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难度,

1. 王学长(计算机专业)

“当时觉得编程经验丰富,读博应该不难。结果光是确定研究方向就花了8个月,导师要求算法必须有理论创新。后来两年半泡在实验室,公司差点把我调岗。”

2. 李学姐(教育学)

“最大的坎儿是协调调研时间。我要做香港和内地中学的对比研究,疫情期间两地跑不了,差点换课题。好在导师帮忙调整了方法论,改用线上访谈,多熬了半年才搞定。”

3. 陈先生(工商管理)

“论文改了11稿!导师说企业案例不能光写现象,必须提炼出管理学理论模型。那段时间每周和导师开两次会,说一千,道一万答辩时,台下教授的问题比公司董事会还犀利。”

四、想顺利毕业?这三点必须做到

结合往届生的经验,给大家几个实在建议,

1. 选对导师比选学校更重要

港大教授风格差异大,有的“放养型”,半年见一次;有的“细节控”,连标点符号都揪着改。提前了解导师带在职生的习惯,选个愿意沟通、研究方向匹配的。

2. 工作必须让路

别指望“工作学习两不误”。论文冲刺期(通常是对了1年),90%的人需要减少工作量甚至停职。提前和单位协商好,或者选弹性工作制的岗位。

3. 数据资源早规划

在职生的劣势是学术资源少。如果研究方向涉及实验、调研,入职时就找能提供数据支持的单位,比如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或大型企业。

说一千,道一万提一嘴,香港大学在职博士的学历认可度确实高,但“宽进严出”也是事实。如果只是为了镀金,劝你再想想;但真想在专业领域深耕,这些苦吃得值。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