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读在职博士的老师们都知道,选错院校相当于白忙活三年。去年我们教研组张老师就因为没搞懂招生规则,差点被延期毕业。今天我就结合广州本地实际情况,给大家说三个最容易踩的坑。
第一坑,看着招生简章就报名?错!广州某重点大学去年实际招生人数比简章少30%,因为他们把名额优先给了合作单位。建议直接联系院系招生办,问清实际剩余名额再准备材料。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每年3月会在官网更新调剂信息,这个比简章实在。
第二坑,学费只看官网标价要吃大亏。广州某高校在职博士官网写8万/年,实际还有2万/年的实验室使用费。记住要问清这些隐形费用,论文指导费要不要另算?周末上课的餐补交通补有没有?黄埔区某高校就提供每月500元交通补贴,这个官网可不会写。
第三坑,导师决定毕业速度。天河区某高校王教授带的学生平均4.5年毕业,而李教授带的平均3年就能答辩。建议去知网查导师近年带的学生论文发表频率,再托熟人打听导师的带生习惯。有个取巧办法,看学校公示的往年博士学位授予名单,算算该导师学生的毕业年限。
别忘了,广州今年新增了南沙高校联盟,五所院校实行学分互认。这意味着你可以同时在两所学校修课,但毕业要求还是主院校说了算。不过这样能接触到更多导师资源,对发论文有帮助。
广州在职博士学费真实花费清单
一、学费账单,明码标价也有门道
广州高校在职博士的学费公示价基本在8万到20万之间,听起来挺唬人是不是?但这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中山大学管理类的项目普遍在15万往上,而华南理工某些工科专业可能不到10万。有个在读的张老师跟我算过细账,“我们学校学费分三年交,每年交5万,说是能减轻压力,结果每年交钱时还是肉疼。”
二、学杂费暗流,小钱积成大数目
别以为交完学费就完事了,每个学期还有教材费、实验耗材费这些零碎开支。某高校要求统一购买的正版专业软件,一年就要两千多。最坑的是论文送审费,光盲审环节就要交800-1500不等。有个读工科的李工吐槽,“做实验用的特种材料,导师项目经费不够时,得自己垫钱买样品。”
三、通勤住宿费,隐形成本最扎心
天河区的写字楼白领要是报读了大学城的博士,每周往返的油钱加停车费就得小五百。外地学员更惨,租个学校附近的单间每月2500起步。认识个佛山来的学员,每周高铁往返,三年下来交通费够买辆二手代步车了。
四、时间成本,看不见的巨额投资
周末上课意味着放弃加班费,寒暑假泡实验室等于少接私活。有个做项目经理的学员算过账,“每年少接两个项目,损失起码十万。”更别说陪家人的时间,有个女博士苦笑着说,“我家娃现在管平板电脑叫小妈妈。”
五、人情债,比金钱更难还
逢年过节得给导师带伴手礼,师门聚餐轮流买单,毕业前还得请答辩专家吃饭。虽然没明码标价,但这些花销每年也得准备三五千。有个实在人说得直白,“导师带你做课题是情分,咱不能不懂事。”
六、意外开支,防不胜防的坑
实验数据出问题要重做?自费买材料!参加学术会议?注册费加差旅自理!最夸张的是论文查重,不同系统价格能差出两倍多。有个学员在预答辩前改了八稿,光查重就花了小两千。
在广州读在职博士,账本上的数字和实际支出能差出个首付来。所以哈,打算报名的朋友得把裤腰带勒紧点,除了存够学费,还得留出三五万的应急钱。各个学校的收费明细要去官网查最新版的,有些专业看着学费低,但要求必须发SCI论文,版面费动辄上万,这些隐形门槛可比明面上的数字狠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