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职博士申请必读,这些学费别白交】
香港在职博士的申请问题,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三个误区。一姐妹去年刚拿到港大教育学博士录取,今天就以亲身经历说说大实话。
首先得明白,香港高校的part-time博士和内地在职博士完全是两码事。港校明确规定,非本地生必须办理学生签证,这就意味着你每周在校时间至少要达到3天。去年我邻居王老师就是没搞清楚这点,报了港科大的管理博士,结果工作根本调不开,对了只能放弃入学。
学费方面更要注意隐形消费。以港中文为例,教育博士基础学费是42万港币,但实验室使用费、导师指导费都是另外计算的。我同批申请的小李就是没算清这笔账,结果第二年差点因为凑不齐8万港币的设备押金被迫休学。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推荐信环节。香港院校特别看重推荐人的学术背景,最好找有港校任教经历的老师。我当时找了硕士导师(曾在港理工访学)和单位领导(博士毕业于港大)联合推荐,这比单纯找职称高的领导更有说服力。
给准备申请的朋友三点建议,第一提前规划好每周3天学习时间,第二准备比官网学费多30%的预算,第三至少找1位有香港学术背景的推荐人。现在有些中介鼓吹"“抱过”"项目,千万别信——港校的RP审核越来越严,去年港城大就取消了6个代写的研究计划。
香港在职博士真实就读体验
时间就像挤海绵里的水
我当年在港岛中环上班,下午六点打卡后,背着电脑包直奔港铁。红磡站转东铁线到大学站,出闸口刚好赶上七点的研讨课。路上啃个菠萝包就当晚饭,这种状态每周至少三天。周末?别想睡懒觉,周六早上九点的组会雷打不动。不过话说回来,香港高校的时间安排确实灵活,有些课程可选晚上或周末,这点对上班族挺友好。
教授不会把你当学生看
我导师第一次见面就说,"你现在有两个身份,职员和研究者,但在我这里只有研究者。"这话真不是说说而已。有次交的文献综述用了太多"我认为",直接被标红批注,"学术不是写公众号,拿证据说话"。不过他们真舍得花时间带学生,我老板经常晚上十点还在回邮件,有次为了讨论数据模型,直接在实验室煮公仔面当宵夜。
同学里藏龙卧虎
我们那届在职博士班14个人,有律所合伙人、医院主任医师,还有位五十多岁的中学副校长。最让我佩服的是个深圳的IT主管,每天罗湖口岸两地跑,书包里永远装着转换插头和平板电脑。这群人上课讨论特别较真,有次为个社会学模型争到教学楼锁门,对了保安大叔拿着钥匙站在旁边等我们吵完。
花销比想象中实在
很多人听说香港读书就想到天价学费,其实在职博士的学分费分学期交,像我读的教育学方向,每年大概4万港币左右。最大的开销其实是住宿,不过好在可以住深圳,像我现在认识的好几个同学都住在福田口岸附近,每天通勤时间和住新界差不多。学校食堂良心价,两餸饭25蚊,比中环茶餐厅便宜一半。
英语关没传说中可怕
刚开始听说全英文授课腿都软,实际体验后发现教授们早就习惯学生用"港式英语"交流。有次presentation说到卡壳,直接用粤语问了句"呢个点讲哈",导师笑着用普通话接话,"你想说的是不是数据样本偏差?"不过提醒下,写论文时可别混着来,我有篇稿子因为夹带中文术语,被外审专家打回来三次。
图书馆就是第二个家
港中文的大学图书馆24小时开放真是救命设计。有次公司项目赶进度,连着两周凌晨一点去抢窗边座位。最暖心的是每个座位都有独立插座,茶水间微波炉随便用。不过要小心期末季,那时候连地上都会坐满赶论文的学生,空气里都是咖啡和风油精的味道。
现在回头看这三年,最深的体会是,在香港读在职博士就像参加学术马拉松,穿皮鞋跑步虽然别扭,但跑着跑着也就找到自己的节奏了。对了,千万别信网上说的"在职博士轻松毕业",我们系去年就有两位延毕的同事,有位师姐的论文改了十一稿才通过外审。
如果非要给个建议,我会说,先想清楚你能不能接受未来三年没有双休日、没有长假、没有追剧打游戏的时间。不过话说回来,当你在凌晨三点的实验室收到导师那句"这个结论有意思"的邮件时,那种兴奋感,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