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在单位茶水间听到同事闲聊,"听说2025年考在职博士英语要改政策?""现在复习资料是不是都得换新?"作为经历过三次考博英语的老司机,我必须给研友们儿唠唠这事儿。今天就跟大家说说2025年在职博士英语考试那些必须知道的硬核信息,全是干货,建议收藏!
一、2025年英语考试三大变化
1. 听力题型大换血,新增职场对话场景(比如项目汇报、学术研讨),不再是单纯的日常对话
2. 作文评分新标准,重点考察学术写作规范(特别是文献引用格式)
3. 词汇量要求提升,新增300个专业高频词(文理科不同方向有区分)
二、“躲雷”攻略
小王去年备考时就踩过这些雷,
误区1,狂背四六级词汇(实际考博词汇重合率仅40%)
误区2,忽略格式规范(去年有考生作文内容不错却因格式错误扣5分)
真实案例,某高校教师因没注意新题型,听力部分直接丢了15分
三、零基础备考方案
推荐"3+2"复习法,
早上30分钟,专业词汇记忆(推荐使用词频统计软件)
午休20分钟,精听1段学术讲座(重点练笔记速记)
晚上1小时,精读1篇外刊+仿写摘要
周末加餐,每月模考1次+错题复盘
四、加分小技巧
1. 文献阅读法,每天精读1篇报考专业的英文文献(既能练阅读又能学专业)
2. 碎片时间利用,把专业词汇录成音频,上下班路上听
3. 写作模板,准备5套不同题型的开头结尾模板(但千万别照搬万能模板)
五、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工作十年英语都忘了怎么办?
A,重点突破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占60分
Q,哪个学校通过率最高?
A,师范类院校普遍英语线低3-5分(但专业要求可能更高)
Q,有必要报培训班吗?
A,自制力差的建议报批改服务(重点改作文和翻译)
学姐提醒各位,今年各校的招生简章预计9月集中发布,一定要确认自己报考院校的具体要求。有个朋友去年就是没注意学校新增的听力要求,准备了三个月才发现方向错了。建议大家现在先按新大纲复习,等简章出来再微调。
在职博士英语60分及格线要取消?多所院校最新回应
“60分门槛”真要动刀?院校态度不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在职博士的英语考试确实设有60分及格线,未达标者需重修甚至影响答辩资格。但有传言称,部分院校计划取消这一硬性标准,改为“综合能力评定”。
针对这一说法,我们咨询了几所重点高校,
北京某985高校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目前英语考试仍是必修环节,60分及格线暂时不会取消,但未来可能调整考核形式,比如增加论文翻译或学术交流能力测试。”
上海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透露,“学校正在讨论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更注重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和实际成果,但具体细则还在调研中。”
华南地区某高校则直接辟谣,“没有接到取消通知,英语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具,短期内不会放松要求。”
从反馈来看,各校政策差异较大,但共同点是,英语能力考核不会完全退出,只是形式可能更灵活。
为啥要动“60分”的蛋糕?
在职博士群体以职场人为主,很多人长期脱离学术环境,英语应试能力确实不如全日制学生。一位高校导师私下吐槽,“有些学生专业课很强,但卡在英语上,硬生生拖到超期毕业,挺可惜的。”
另一方面,高校也有自己的考量。随着国际学术合作增多,部分学科对英语的依赖度降低(比如某些工科专业更看重实验数据),而文科或医学领域依然需要大量外文文献阅读。说白了,政策调整可能更偏向“分类对待”,而非一刀切。
如果取消,对在职博士意味着啥?
假设未来真的取消60分硬门槛,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减轻备考压力。一位正在读在职博士的企业高管算了一笔账,“平时工作忙,周末全用来背单词刷题,如果改成综合评估,我能花更多时间打磨研究方向。”
但也有反对声音。某高校教授直言,“英语是科研的基础工具,如果连基本阅读能力都达不到,怎么做国际化学术交流?” 更有学生担心,“万一改成‘综合评估’,主观性太强,反而增加暗箱操作的风险。”
未来趋势,实用能力>应试分数?
从多所院校的回应能看出,改革方向可能不是简单取消英语要求,而是优化考核方式。比如,
替代方案,用雅思、托福成绩或国际会议发言证明替代校内考试;
分级制度,按专业需求设定不同分数线(如理工科适当降低,人文社科保持高标准);
过程考核,将英语能力拆解到日常课程、文献汇报中,不再依赖一场考试定生死。
某985高校教务老师打了个比方,“就像考驾照,以前必须科目二一次过,现在允许补考三次,但最终你得能上路才行。”
网友吵翻了,支持派VS反对派
消息一出,社交媒体上争论激烈,
支持派,“早就该改了!我发过3篇SCI,却因为英语差2分延毕一年,合理吗?”
反对派,“连60分都考不到,说明学习能力有问题,凭什么拿博士学位?”
吃瓜群众,“建议改成选修,需要的人自己卷,不需要的省点时间陪老婆孩子。”
专家怎么看?
有教育学者指出,政策调整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死守分数卡人,也不能放水降低含金量。核心问题在于,博士培养的目标是“独立研究者”,英语到底是工具还是目的?如果学生能通过其他方式证明研究能力(比如用中文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否一定要用英语考试来衡量?
目前,已有高校在试点“替代性考核”。例如,某理工科院校允许学生用专利成果或行业项目抵充部分英语学分,前提是研究方向和英语关联度低。
写在说一千,道一万
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在职博士的“宽进严出”原则不会变。院校的纠结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在学术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平衡点,确实不容易。至于英语门槛到底怎么改,恐怕还得等具体文件落地。
(注,本文采访信息截至2023年10月,具体政策以各高校官方通知为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