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所在职博士的情况,我专门找在读学员聊了五小时,把大家最关心的实际问题都整理出来了。先划重点,这个项目真不是谁都适合报的!
首先得搞清楚702所的特殊性。作为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他们的博士培养和普通高校有三大不同,一是导师都是带国家重大项目的总师,二是论文选题必须结合所里在研课题,三是每周至少三天要到实验室。去年就有个金融行业的老哥,冲着单位补贴来报考,结果发现根本兼顾不过来,说一千,道一万只能退学。
再说说报名门槛。虽然招生简章写着硕士毕业满2年就能报,但实际录取的学员有个隐形标准,近五年参与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去年录取的12个人里,有8个是拿过国防科技进步奖的,剩下4个都是参与过重大装备研制的工程师。要是没有这些硬核经历,建议先积累实战经验再考虑。
费用问题要特别注意!学费看着是8万/年,但实际支出远不止这些。做实验要交设备使用费,出差参加学术会议要自费,连打印保密资料都得用指定的安全打印机,这些隐形开支三年下来至少再加15万。不过好在所里给在职博士开放了科研补贴申请,重点项目参与人员每月能拿到8000-12000元补助。
学姐提醒时间节点,每年3月1日开放预报名,但12月就要开始准备推荐信。需要两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其中一位必须是所内导师。今年有个军工企业的副总,1月份才联系导师,结果所有大牛导师的名额早被预定了,对了只能调剂到非对口方向。
要是看完这些你还决定要报考,赶紧去翻所里最新的《在研课题清单》,选和自己工作最契合的方向。记住,5月31日前必须提交研究计划书,这可是淘汰率最高的环节!
702所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
一、课程和科研两手抓,压力真不小
702所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门槛本身就高。在职博士的课程设置和全日制区别不大,流体力学、结构设计这些硬核专业课一样得学。白天忙项目,晚上熬夜看文献是常态。有位在读的工程师开玩笑说,“周一到周五给单位打工,周末给导师打工,比996还刺激。”
二、论文要求“实打实”,糊弄不了
所里对博士论文的审核很严格,光有理论不够,必须结合所里的实际项目。比如搞深海装备研究的,论文数据得来自真实试验,仿真模拟的结果可能直接被导师打回来。有位已经毕业的师兄说,他的论文改了11版,答辩前一个月每天只睡4小时。说白了,想靠“水论文”混毕业,在702所基本没戏。
三、工作和学业时间“打架”
在职读博最大的难题是时间分配。所里的科研任务本来就重,遇上重大项目攻关,连续几个月加班是常事。这时候还要准备中期考核、写小论文,很多人扛不住压力中途放弃。有人统计过,702所在职博士的平均毕业时间比全日制多1-2年,延期毕业的比例接近40%。
四、毕业流程“关卡多”
从开题到答辩要过五关斩六将,
1. 开题报告必须通过所内专家和高校导师的双重审核
2. 中期考核会现场抽查实验数据
3. 小论文至少2篇被EI或SCI收录
4. 预答辩淘汰率约15%
5. 正式答辩有外单位专家参与评审
每个环节都可能“卡人”,特别是实验数据如果和项目成果有冲突,还得重新调整研究方向。
给想报考的人提个醒
如果打算在702所读在职博士,先掂量下这几件事,
直属领导是否支持?有些项目组怕影响工作,不太愿意放人
家里能不能顾得上?读博期间基本告别周末和节假日
身体扛不扛得住?30多岁的人连着熬夜容易吃不消
建议提前和导师沟通研究方向,最好选自己正在参与的项目领域,这样工作和论文能互相促进。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脸皮厚点多找同事帮忙分担点工作也不是坏事。
702所的平台确实好,能接触到行业前沿项目,博士学历对评职称也有帮助。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想戴上那顶博士帽,没点“脱层皮”的觉悟还真不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