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银行朋友的私信,"想趁这两年考个在职博士,但网上信息太乱了!"作为在银行干了8年、去年刚申博成功的“上岸人”,掏心窝子和大家说几个大实话。
第一坑,盲目跟风选方向。我们行信贷部一朋友去年报了个金融工程博士,结果发现要补3门数学课。建议优先选银行管理、金融政策这类方向,像央行研究所的金融监管博士点,专业课和咱们工作内容重合度高达70%。
第二坑,低估单位流程。我同事小王去年9月才补交单位推荐表,直接错过报名。划重点,国有行一般要提前6个月报备,股份制银行也要提前3个月走OA审批。
第三坑,错判备考难度。别被"在职"俩字忽悠了!现在好点的学校都是双盲审,我去年考某财经大学,专业课笔试淘汰率52%。建议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有效学习,重点突击计量经济学和商业银行管理两门课。
现在各个银行的学历补贴政策也有变化,比如某国有行今年开始只承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博士学历,部分城商行则把补贴标准从每月2000降到了1200。建议大家先找人力部门要最新文件,再决定报考院校。
银行在职博士备考时间规划表
考前6个月,打地基阶段
别急着啃专业书,先把单位附近的图书馆会员办上。每天午休抽40分钟,带着保温饭盒直接过去看基础理论。推荐用"3+2"学习法,三天看新内容,两天复习旧知识点。手机里装个语音转文字软件,通勤路上把白天看的内容用自己话复述录下来,晚上睡前听一遍。
考前3个月,实战演练期
这时候要玩"时间折叠"。比如开周例会时,把博士研究方向和企业融资案例结合着琢磨,既完成工作又积累论文素材。周末送孩子上兴趣班时,别刷短视频,带本《货币金融学》在家长等候区看。每周雷打不动留出两个晚上7-9点,关掉微信做历年真题,记得用答题卡练手感。
考前1个月,精准突破阶段
打印三份历年高频考点贴在三个地方,办公室电脑旁、家里卫生间镜子、车方向盘前面。利用碎片时间强化记忆。这时候要启动"20分钟微学习法",早上提前20分钟到单位背专业名词,午饭后20分钟整理错题本,下班前20分钟看行业前沿动态。别小看这些零散时间,积少成多比周末突击管用。
说一千,道一万7天,状态调试期
跟支行领导商量调个年假,但不是用来复习的。前三天每天模拟真实考试时间做套卷,后四天专门研究导师近三年论文。有个小诀窍,把复杂理论编成顺口溜。比如记货币政策工具就编成"公开市场买国债,存款准备金分三块,再贴现率看央妈,基准利率定成败"。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比多背两章书更重要。
备考期间记得利用好行里的资源。多跟风险控制部的硕士同事交流模型搭建,找信息科技部要点大数据分析案例。这些实际工作中的素材,比教科书上的例子更容易让答辩导师眼前一亮。冰箱上贴张进度表,每完成个阶段目标就奖励自己顿火锅,保持学习动力这事儿不能含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