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助教读博“防坑”秘诀】
作为一名带过3届学生的大学助教,我用2年时间完成了在职博士学业。今天不聊鸡汤,只分享亲身踩过的坑和实操经验,帮你少走弯路。
第一坑,导师选择别光看头衔
很多同行选导师时盯着“院长”“学科带头人”的头衔,结果入学后发现导师忙到根本没时间指导。我的建议是优先选“刚带出毕业生的年轻导师”——他们既有带学生的经验,又有足够的精力。记得提前打听课题组是否要求坐班,这对在职人员特别关键。
第二坑,培养方案要逐字核对
某985高校的《培养计划》里藏着“需参与2学期本科生教学”的条款,等开学才发现要和全日制博士一样坐班代课。建议拿着文件找教务老师逐条确认,课程是否支持晚间授课、 实操部分能否用本职工作替代、发论文是否必须署名单位。
第三坑,备考别迷信真题
去年帮学妹整理资料时发现,某TOP高校的《教育学原理》考题突然从纯理论转向案例分析,这让死磕历年真题的考生措手不及。我的备考方法是,把近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整理成专题,比刷题管用得多。
住宿问题最容易踩雷
别轻信招生简章上的“提供宿舍”,去年某双一流高校突然要求在职博士自行解决住宿,导致外地考生每月多花3000+租房。建议直接联系在读师兄姐,问清3年的实际情况。
费用清单(以教育学为例)
某部属师范,学费8万/3年(周末面授)
某省属重点,5.5万/3年(寒暑假集中授课)
隐形支出,每周跨省交通约1500元/月,论文盲审加急费2000-5000元
发现很多同行在问在职博士的认可度问题。这么说吧,去年我们学院职称评审时,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课题申报通过率比硕士高40%。但要注意,部分高校评副教授时要求“脱产学习经历”,这点务必提前问清人事处。
下篇预告
《大学助教如何平衡工作与读博》
大学老师读在职博士还能评职称吗
一、政策上到底有没有限制?
废话不多说,国家层面从来没有文件规定读在职博士不能评职称。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里白纸黑字写着,评职称主要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块成果,没提学历在读状态。不少老师都是趁着评副高前读博,用博士期间的论文和课题冲职称条件。
但注意!具体执行权在学校手里。比如某985高校明文规定,“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需与现岗位相关方可计入评审材料”。而有些地方院校反而鼓励老师深造,博士在读期间发的核心期刊论文照样算分。所以说,先翻自己学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比打听小道消息靠谱得多。
二、评职称时会被区别对待吗?
这里要分三种情况看,
1. 教学型岗位,
某省属高校的张老师现身说法,“我读博期间带了4门新课,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优秀,对了评副教授教学分反而比其他人高。”关键是把博士课程里的前沿内容转化到课堂,评审专家反而觉得你知识结构新。
2. 科研型岗位,
理工科老师要注意时间节点。比如评正高要求5篇SCI,你博二发了3篇,等毕业时文章可能已经过评审有效期。最好提前和人事处确认成果认定期限。
3. 行政双肩挑岗位,
有老师吐槽,“白天忙行政晚上写论文,年终考核时两边都不算突出。”这种情况建议提前和分管领导沟通,有些学校允许减免部分行政工作量。
三、“老江湖”个人觉得的三个“躲雷”攻略
1. 别当“甩手掌柜”
某211高校曾卡掉过一位在读博士的教授申报材料,原因是他连续两年没承担本科教学。再忙也要保证基本教学工作量,关键时刻学生评教分数比专利更有说服力。
2. 选导师要“接地气”
跟个天天跑项目的“老板”,不如找能带你发文章的导师。某地方院校老师跟了行业大牛,结果博士课题和学校重点学科方向不符,对了评职称时成果用不上。
3. 博士论文方向要“两头沾”
最理想的状态是,博士研究既能深挖理论,又能解决学校当地的实际问题。比如某师范院校老师做“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博士毕业时直接转化成省级教改项目,评职称时教学科研双丰收。
所以哈,读在职博士和评职称从来不是二选一的事。关键看你怎么把两件事拧成一股绳——博士论文的数据整理成申报材料,调研过程积累行业资源,甚至答辩专家都可能变成今后的合作对象。当然,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建议提前做好这三件事,找人事处要评审细则、向刚评上的同事取经、把博士研究计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对齐了。只要提前谋划,这两件事完全可以互相成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