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好多私信问北师大工程类非全博士的报考要求,今天一姐妹就跟研友们儿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先说个扎心的,这项目确实不是谁都能报的,但符合条件的话性价比真的香!
先说报名这关,别看是"非全",要求可一点都不含糊。首先年龄卡在35岁以下(1989年1月1日后出生),这点跟某些学校不一样。要有正经工作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而且必须从事工程相关领域满5年,开证明时候得附上社保记录。去年就有哥们儿工作年限差3个月被卡,白跑一趟。
材料准备最要命的是推荐信,必须找两位正高职称的专家。注意!副教授都不行。有个取巧的办法是提前联系自己项目的合作专家,去年有个搞桥梁工程的兄弟就是通过项目对接要到推荐信的。
学费这块是分阶段交,总费用18.8万。第一学年注册时交6万,后面每学年交6.4万。这里要我强调一点:住宿费、教材费、论文指导费都是另算的!有个师姐当年没注意,结果答辩时候发现还要补交2万块的专家评审费。
上课安排是每月集中4天,必须到校面授。去年疫情时候改成线上课,结果今年明确要求恢复线下。有个外地学员算过,每年光往返高铁票就要花1万多,这个隐形成本很多人容易忽略。
给准备报考的提个醒:千万别找中介!学校官网写得清清楚楚,自己准备材料完全没问题。去年有人花3万找中介包装材料,结果查重没过还被拉入黑名单。现在学校查得严,连十年前发的普通期刊论文都要核验原件。
对了说句实在话,北师大这个项目适合有稳定工作且单位支持的在职工程师。要是你打算辞职读博或者单纯混文凭,劝你还是别浪费这个钱。毕竟读下来最少要4年,期间还要发3篇核心期刊,不是闹着玩的。
北师大非全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老江湖”含泪说真相
毕业要求到底有多高?
北师大对非全博士的毕业标准和全日制基本没差别,甚至因为“非全”身份,导师对你的期待反而更高。论文质量必须过硬,光是开题就能刷下一批人。身边有同学改了六版开题报告才通过,导师的原话是:“别觉得非全就能放水,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最头疼的是发核心期刊。现在学术圈内卷严重,文科类C刊一年就那点儿名额,全被高校老师和大佬们占着。我们这些边工作边读书的,实验数据、调研时间都有限,投出去的论文石沉大海是常态。有人为了赶在毕业前见刊,自掏腰包参加学术会议“混脸熟”,就为了能挂个第二作者。
导师的“死亡凝视”有多狠?
非全博士的导师通常手底下学生不少,但他们对你的关注一点不少。每周组会雷打不动,哪怕你加班到半夜12点,第二天早上照样得带着最新研究进展汇报。有位师姐在互联网公司996,每次组会前都得通宵改PPT,她说:“导师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在糊弄,想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
更现实的是资源分配。实验室设备、调研经费、学术机会,全日制学生肯定优先。非全的同学要么自己找关系蹭资源,要么从工资里抠钱做课题。有个搞教育学的兄弟,为了调研偏远地区学校,年假全搭进去不说,还倒贴了两万差旅费。
时间到底怎么挤?
“兼顾工作和学习”听起来美好,实操起来要命。白天上班被老板催报表,晚上回家被导师催论文,手机里置顶的不是家人群,而是三个论文讨论组。凌晨两点的北师大系统提交界面,见过的人都知道有多崩溃。
孩子发烧你在改数据,单位聚餐你在查文献,这都是常规操作。有位女同学孩子刚上小学,她硬是把通勤地铁上的1小时变成了“论文时间”,两年攒出一摞手写笔记。她说:“别说娱乐了,连生病都不敢休息,进度落下一周就得熬夜补。”
经济压力比想象中更大
别看非全博士学费比全日制高,实际花销远不止这些。北京租房、交通、学术会议、论文版面费…没个小二十万打不住。更扎心的是,很多单位根本不认非全学历,读完了升职加薪?可能还不如当初把钱存银行。
有个同学在中学当老师,每年暑假同学旅游他跑田野调查,工资卡常年处于“失血”状态。问他后悔吗,他苦笑:“现在退学,之前的钱不就打水漂了?”
说一千,道一万到底谁能毕业?
观察下来,能按时毕业的基本是三类人:要么有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把每一天精确到分钟;要么单位特别支持,愿意给学术假;要么家里有矿,不用为生计发愁。普通人想通关,真得脱层皮。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北师大非全博士,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能不能接受未来3-5年没有周末?能不能扛住工作和导师的双重压力?能不能面对花了时间金钱对了可能延毕的风险?要是这些都想清楚了,欢迎加入这场“学术马拉松”——毕竟北师大博士证的分量,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揣进口袋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