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个有意思的私信:"老哥,我在银行干了5年,现在想读南大金融博士,就怕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你说这学历现在还好使不?"这话算是问对人了,我在长三角金融圈混了十几年,带过的南大博士不下十个,今天就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甩个硬数据:南大2022年金融博士就业报告显示,86%的毕业生进了头部金融机构。我认识的小王就是典型,去年博士毕业直接进了某券商投行部,起薪直接给到45万。不过别急着眼红,这哥们本科是复旦的,读博期间发了3篇SSCI,实习都是在头部机构打转。
但也不是人人都这么风光。去年有个在职读博的一姐妹,原单位是城商行,本想靠学历跳槽到总行,结果发现35岁门槛卡得死,说一千,道一万去了某二线基金公司做研究,年薪也就30万出头。这说明什么?学历是敲门砖,但工作经验才是硬通货。
要说南大博士在长三角的认可度,我举个实在例子。某私募大佬亲口跟我说:"南京往东300公里,南大文凭比某些985都好使。"这话不假,去年某外资银行校招,光南大金融博士就收了7个。不过要注意,现在金融机构更看重"学历+证书+实操"三件套,单靠博士文凭已经不够看了。
给三类人提个醒:第一类是想转行的,比如从理工科跨考金融博士的,建议先考个CFA二级;第二类是在职的,最好先跟单位谈妥培养协议;第三类是应届直博的,务必在读博期间积累实习经历。我见过最聪明的学生,博二就开始在券商研究所兼职,毕业时直接带着客户资源入职。
对了说点扎心的:现在金融圈内卷得厉害,前年中金公司招个宏观研究员,10个候选人里6个博士。但南大博士有个隐藏优势——校友圈。上周参加个行业峰会,发现某信托公司风控部8个人里4个是南大毕业的,这种圈子资源可不是花钱能买到的。
建议正在犹豫的朋友做三件事:第一,上南大官网下载三年的就业质量报告;第二,找两个在读博士打听真实情况;第三,去LinkedIn上看看毕业5年内的学长发展轨迹。记住,没有最好的学历,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金融类博士就业,院校地域影响有多大?
金融博士找工作,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事儿得从行业特性说起。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比如头部券商、基金公司、监管机构——大部分扎堆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几乎包揽了国内80%以上的高端金融岗位。如果你的学校就在这些城市,近水楼台的便利性立马显现。
举个例子:上海某985高校的金融博士,研二开始就能在陆家嘴金融机构实习,甚至直接参与项目;而外地高校的学生,可能得跨省奔波面试,实习成本高不说,还可能错过内部推荐机会。这种“地理优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差和人脉积累的先发条件。
校友资源与地域“圈子效应”
金融行业特别看重“圈子”。北上广深的高校,往往有更密集的校友网络。比如复旦、上交的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金融圈的占比很高,师兄师姐的引荐、行业内推的渠道也更通畅。反观中西部高校,即使学术水平不差,但校友在金融业的话语权相对有限,博士就业时更多得靠个人硬拼。
不过,地域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如果研究方向契合市场需求(比如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或者导师在业内知名度高,外地博士同样有机会逆袭。比如武汉、成都的部分高校,近年来通过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把学生“送”到一线城市实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域短板。
一线城市真的“碾压”其他地区吗?
从数据看,一线城市院校的金融博士,确实更容易进入头部机构。但具体到个人选择,还得看职业规划。
想去市场化机构(如投行、私募):北上深的院校优势明显,实习转正的概率更高;
瞄准体制内岗位(如央行、政策性银行):北京的高校更有竞争力,校友资源和政策信息更灵通;
计划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地域影响较小,反而更看重学术成果和导师背景。
另外,一些新一线城市(如杭州、苏州)近年来金融产业增长迅速,本地高校博士留在区域内的机会也在增加。比如浙江大学的金融博士,进蚂蚁集团、浙商证券的比例逐年上升。
怎么选学校地域?看这三点
1. 盯住目标行业的核心城市:如果铁了心想做投研,优先选上海、深圳的学校;想走政策研究路线,北京更适合。
2. 别忽视“性价比”:一线城市985竞争激烈,中西部211的强势金融专业可能更适合部分考生,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博士。
3. 提前布局人脉:如果学校不在理想城市,读博期间多参加行业会议、考取含金量高的证书(如CFA、FRM),也能增加跨地域就业的筹码。
院校地域不是唯一答案
说到底,金融博士的就业竞争力,地域只是影响关键点之一。学术能力、论文质量、实操经验(比如参与过大型课题或项目)才是真正的“硬通货”。举个例子:中科大、厦大的金融博士,虽然不在北上深,但凭借数理金融方向的强势口碑,毕业生在量化领域同样吃香。
另外,个人主动性也很关键。哪怕学校在二三线城市,如果能通过线上渠道接触行业资源(比如参与行业研报、远程实习),或者主动联系一线城市的合作导师,地域的限制就能被打破。
说一千,道一万提一嘴:金融行业变化快,今天的“冷门地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风口。比如成渝经济圈、海南自贸港的金融政策红利,未来可能会带火当地高校的就业前景。所以选地域,眼光不妨放长远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