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很多在职朋友的咨询,都在问南大非全工程博士值不值得读。作为去年刚上岸的“上岸人”,我发现很多人连基本报考要求都没搞明白就急着准备材料,结果白白浪费大半年时间。今天我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明白,尤其要提醒5类不适合报考的人群,看完能帮你少走3年弯路。
先说硬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这3条:
1. 硕士毕业满5年(截止到2024年9月),注意本科直接读研的朋友要算清毕业时间
2. 现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且工作内容要与报考方向相关
3. 两位正高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其中一位必须是工程领域专家
重点来了,有这5种情况的建议慎重:
① 单位不给报销学费的(3年总共12.8万,自己承担压力大)
② 每周不能保证16小时学习时间的(周末上课+寒暑假集中授课)
③ 想混文凭评职称的(毕业要求2篇SCI+20万字论文)
④ 40岁以上的(近3年录取者平均年龄34岁)
⑤ 跨专业报考的(机械、电子等工科背景通过率更高)
学费分3年交清,每年4.26万,住宿费另算。这里有个省钱诀窍:很多国企事业单位有人才培养补贴,入职时记得问清楚政策,我同事就申请到了70%的学费返还。
备考建议抓住3个关键点:
1. 提前联系导师(官网师资队伍里找研究方向匹配的)
2. 准备研究计划书要具体(最好结合单位实际项目)
3. 英语突击重点看专业文献翻译(考题多出自导师近年论文)
对了说句大实话:非全博士不是捷径,我们同期入学的已经有3人退学了。但如果你真想提升专业能力,南大的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确实能接触到前沿项目,我们组就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
南京大学非全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看看往届的通过率就知道
南京大学非全日制博士的毕业率,一直是大家私下讨论的热点。根据几位在校老师的非正式统计,过去五年里,能按时四年内毕业的学生比例不足30%。更扎心的是,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延毕率甚至超过七成。比如某工科院系2018级招了15名非全博士,到2022年夏天只有3人拿到学位证,剩下的要么还在改论文,有的干脆转成了"在职进修"身份。
这种情况在人文社科领域稍好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有位文学院教授透露,他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率勉强维持在40%上下。最让人头疼的是,很多学生卡在学位论文阶段——不是选题被否,就是外审反复不过关。
二、高门槛背后的真实门槛
1. 论文标准不缩水
别看是非全日制,南大的论文要求和全日制完全一致。某位去年毕业的经管博士吐槽:"开题报告被打回来改了6遍,预答辩现场被怼得怀疑人生。"他的论文最终送审三个专家,两个要求"重大修改",光修改就耗了半年多。
2. 时间撕扯成日常
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是标配。有位在银行工作的博士生,三年间凌晨1点前没睡过觉。最夸张的时候,他周末两天往返南京三次——周五下班赶高铁来听课,周日晚上再回去上班。
3. 导师资源有限制
不少导师对带非全学生有顾虑。某理工科导师直言:"全日制学生天天泡实验室都难出成果,非全学生半年见不着人,怎么带?"有些院系甚至出现导师"抓壮丁",把非全生安排给年轻教师带的情况。
三、“上岸人”的血泪经验
1. 选导师要现实
别光盯着大牛教授。有位计算机专业的“懂行的人”说:"我当初非要跟院士,结果两年就见过三次面。后来换了个刚评上博导的副教授,反而每周都能得到指导。"
2. 研究选题讲策略
最好结合本职工作。某位在环保局工作的博士生,把单位里的污染监测数据作为研究案例,既解决了数据获取难题,又让论文有了实操价值,说一千,道一万还拿了优秀论文。
3. 时间管理要够狠
有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博士生,坚持了四年"5点起床写作"的作息。她手机里设了八个闹钟:早上写作、午休查文献、通勤听课程录音...连给孩子开家长会都带着笔记本电脑改稿子。
4. 论文进度盯紧点
千万别信"慢慢来"的鬼话。有位延毕的老哥哭诉:"当初觉得三年写不完就四年,结果单位人事变动影响晋升,孩子上学要迁户口,现在想写都没时间了。"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盲目相信"宽进宽出":有人以为非全博士容易混,结果开题就被卡住
工作学业两头糊弄:既想保住晋升机会又想按时毕业,说一千,道一万往往鸡飞蛋打
忽视学校新规:比如去年开始实施的预答辩末位淘汰制,让不少人大意失荆州
单打独斗不沟通:有位老兄自己闷头写两年,后来才发现研究方向偏离了课题组主线
现在南大各个院系都在严抓质量,去年还清退了一批超期的非全博士生。不过话说回来,每年还是有人能杀出重围。关键得认清现实:这本质上是用业余时间挑战别人全职攻读的学位,没点破釜沉舟的狠劲儿,还真不如早点洗洗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