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事今天说点扎心的。总有人私信问我:"南京大学经济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冲?"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老财务,带过3个在职博士徒弟,亲眼见过有人读博后年薪翻倍,也见过赔了20万打水漂的,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大伙唠明白。
先说硬杠杠条件,官网写的都是基本门槛:
1. 硕士毕业证必须满3年(注意!结业证不算数)
2. 单位盖红章的推荐信(体制内最好找副处级以上领导)
3. 近5年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这个弹性最大,后面细说)
但真正决定你能不能上岸的,是这3个隐形门槛:
第一关:时间成本。每周要保证15小时学习时间,去年我徒弟小王就是因为项目太忙,连续3个月没参加组会直接被劝退。
第二关:经济账。别看学费明面写着12.8万,实际读下来至少要准备25万。去年毕业的李姐说,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自费部分就花了7万多。
第三关:研究方向匹配度。南大现在重点扶持数字经济方向,去年录取的学员里,73%都有大数据相关项目经历。要是你还死磕传统宏观经济学,建议看看隔壁的社科博士。
重点说说哪些人最适合申请:
1. 金融机构中层(年薪30万+的),读博后跳槽到总部成功率提升40%
2. 高校青年教师,有博士学历评职称能提前3-5年
3. 35岁左右的国企干部,学历镀金后提拔考察有明显优势
“懂行的人”的血泪教训:
千万别信"“抱过”"中介!去年曝光的案例,某机构收18万承诺保录,结果6个学员全军覆没。自己准备材料反而通过率更高。
三年新增的"研究计划书"环节要特别重视,去年淘汰的申请人里,68%都栽在这个环节。经济学院副院长在内部讲座说过:"我们要看到申请人有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不是会考试就行。"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如果你现在月薪还没过2万,建议先提升业务能力。有个残酷的数据,近三年毕业的学员中,薪资涨幅超过50%的,入学前平均年薪都在25万以上。学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哈。
南京大学经济在职博士毕业难度调查:延期毕业率高达47%?
一、数据从哪儿来?
先说说这个47%的延期率。目前南大官网并没有公布具体专业的毕业率数据,这个数字大概率来自往届学生的自发统计。有在校生透露,他们班30多人里,确实有十来个同学因为论文进度问题申请了延期。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同导师带的课题组情况差异很大,有的课题组延期比例低,有的则相对较高。
二、为什么延期这么多?
1. 时间根本掰不开
在职博士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是常态。南京某银行高管王师兄说,去年赶论文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三个月凌晨两点睡觉,周末全泡在图书馆。但遇到单位突然派他出差审计,半个月没碰论文,进度直接拖后腿。
2. 学术门槛真不低
经济学院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和全日制完全一致。去年毕业的李师姐举了个例子:她研究长三角中小企业融资的论文,光是模型就改了八遍,实证部分被要求补充三个省级数据库的新数据,前后折腾了两年多。
3. 论文卡壳是常事
开题报告被毙、中期考核不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有同学选题时觉得"数字经济政策"很热门,结果写到一半发现相关文献太少,不得不临时换研究方向,白白耽误半年时间。
三、熬不过去的人都栽在哪?
观察了几届学生后发现,容易延期的往往有几类情况:
单位突然提拔,工作时间暴增
孩子正好赶上小升初或中考
导师研究方向调整,论文框架要大改
数据采集遇到政策变化(比如疫情期企业调研受阻)
有个典型案例:某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论文写到第四章时恰逢辖区重大项目上马,连续半年007工作制,等他再回来看论文,发现引用的政策文件已经更新了三个版本。
四、“懂行的人”的血泪经验
1. 选导师要"货比三家"
别光看导师职称,要打听带在职生的实际经验。有的教授虽然学术水平高,但常年带全日制学生,不太理解在职生的时间困境。经济系周老师带的在职生最多,因为他允许学生用调研报告抵扣部分课程学分。
2. 论文选题讲究"三贴"
贴工作、贴地域、贴数据源。在税务局工作的张科长,直接拿自己参与的"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评估"做研究,不仅数据获取方便,还能把日常工作发现的问题变成论文创新点。
3. 善用碎片时间
地铁上改问卷、午休时跑数据、出差路上读文献。有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师姐,硬是在项目驻场期间,用客户企业的真实财报数据完成了实证分析。
五、延期不代表失败
其实很多延期毕业的同学反而因祸得福。延期期间发表的SCI/SSCI论文,评职称时能加更多分;有的同学在修改论文过程中发现了新方向,后来居然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经济学院去年毕业的赵博士就说:"多出来的这一年,让我把自贸区案例从3个扩展到8个,现在书稿都快能出版了。"
说到底,读博就像跑马拉松,关键不是比谁起步快,而是看谁能坚持到终点。那些白天西装革履开会、晚上挑灯改论文的日子,熬过去就是另一片天地。关于南大在职博士的毕业难度,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见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