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问南京大学经济博士的报考情况,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我在高校工作8年,经手过上百份博士申请材料,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真实报考门槛,白交材料还浪费报名费。
先说硬性条件:
1. 学历门槛:硕士毕业证是基础,但今年有个新变化——不接受单证硕士(比如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的)。我上个月刚帮一个自考硕士的朋友确认过,招生办明确回复必须双证齐全。
2. 年龄限制:别看官网写的45岁以下都能报,实际录取的考生平均年龄是32岁。去年有个38岁的考生初试第一,复试还是被刷了,导师私下说担心培养周期太长。
3. 科研要求:至少要有1篇CSSCI论文,注意是见刊的!录用通知不算数。去年有个考生拿着用稿通知报名,初审直接就被筛掉了。
费用这块要特别注意:
全日制博士学费每年1.2万,但在职博士要翻倍,每年2.4万。住宿费每月800,不过鼓楼校区现在床位紧张,很多博士得自己租房。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科研经费,经济学院要求博士生至少参加2次学术会议,每次差旅费+会务费至少5000起步。
我强调一点三类人重点关注:
第一类:本硕都是211院校的教师岗人员,南大对高校教师有政策倾斜,去年录取的在职博士里65%都是大学讲师。
第二类:在金融机构做到中层以上的,特别是证券、基金公司的研究岗,这类人的行业经验特别加分。
第三类:有省部级科研项目经历的,哪怕只是参与人员,也能在材料审核时加10-15分。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省钱诀窍:3月前联系导师能提高成功率。去年有个考生初试分数刚过线,但因为提前半年就给意向导师当科研助理,说一千,道一万逆袭录取。现在导师的自主权越来越大,有时候比考试成绩还关键。
经济学博士就业真相:高校讲师和券商研究员薪资对比
一、高校讲师的“细水长流”
先说大家最熟悉的大学老师。一线城市985高校给刚入职的经济学讲师开出的价码,基本在每月1.2万到1.8万之间,扣完五险一金到手大概八千到一万二。如果是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这个数字可能直接对半砍——月薪六千到一万是常态。不过别急着叹气,高校的账不能光算工资。
隐性福利才是重头戏:
安家费:不少学校会一次性给20万到50万,前提是签长期合同
科研启动金:发论文、做课题能申请3万到10万不等的经费
子女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职工子女基本能保底进附属学校
但想靠学校工资过上“体面生活”不容易。我认识的一位985青年教师,每个月工资条上写着1.5万,实际到手1万出头。想多挣点?要么熬夜写国家社科基金本子,要么周末去给企业做培训。去年他接了某地政府的产业规划项目,半年多赚了八万,代价是熬出了颈椎病。
二、券商研究员的“富贵险中求”
转头看看金融圈。国内头部券商的行业研究员,应届博士入职第一年的打包价(底薪+年终奖)普遍在30万到50万之间。要是碰上牛市,赶上团队业绩好,年终奖甚至能超过全年工资。某中字头券商的朋友透露,他们组里干了三年的消费行业研究员,去年光奖金就拿了80万。
不过高薪背后有明码标价:
早上7点参加晨会,晚上11点还在改报告是常态
一周飞三个城市调研企业不算稀奇
报告里错个数据,分分钟被基金经理电话“问候”
更现实的是,这行的“贫富差距”比想象中更大。同样是研究员,看宏观策略的往往比看农林牧渔的薪酬高30%以上。要是没挤进行业前五的“新财富榜单”,五年后可能还在百万年薪门槛外打转。
三、两条路的岔路口怎么选
比钱更重要的考量:
1. 时间成本:高校前三年“非升即走”的淘汰率超过40%,券商前两年离职率也不低于35%,熬不过去都是白搭
2. 性格适配:习惯安静做学问的人,去券商天天应酬调研能憋出内伤;喜欢折腾的进了高校,可能被课题申报表逼疯
3. 长远发展:40岁后的高校教授接横向课题年入百万的大有人在,而35岁还没当上首席的研究员,转行去企业当高管的也不少见
有个真人真事:2018年毕业的两位同门博士,一个去了西南某211大学,现在每月到手九千二但出了两本专著;另一个在深圳某券商,年薪六十万但体检报告标了七个异常项。你说谁选对了?其实人家自己都挺满意——前者就喜欢带学生搞调研,后者觉得赚钱才有安全感。
四、说点大实话
别被网上的极端案例带节奏。高校不是清水衙门,券商也不是遍地黄金。我见过二本院校老师靠给地方政府做规划年入七位数,也见过券商研究员干了五年还拿月薪两万五。关键得想明白三件事:
能不能接受五年内可能“不如本科同学混得好”
愿不愿意为了工作压缩个人生活空间
有没有在某个领域死磕十年的耐心
说一千,道一万提个醒:这两年券商研究所都在缩编,高校编制也越来越难拿。与其纠结哪个更赚钱,不如先把手头的论文写好——无论是应聘教职还是冲击券商,核心期刊的发表记录都比简历上的空话管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