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南地区中医药领域的重点高校,成都中医药大学每年博士招生都备受关注。今天咱们就唠唠2024年博士招生的那些事儿,手把手教你搞懂报考门道。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专业方向。今年开设的中医类博士点有三大王牌,中医内科学稳坐头把交椅,针灸推拿学保持特色优势,中药资源学今年新增了民族医药研究方向。临床方向的考生注意,附属医院的导师团队新增了5位国医大师带教,这对实践型考生可是重大利好。
报名流程有三大关键节点,10月8日系统开放,11月15日材料截止,次年3月现场确认。这里我强调一点在职考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一定要用带红头文件的正式模板,去年有考生因格式不对被卡,实在太可惜。
材料准备方面,除了常规的学历证明和推荐信,今年新增了科研预研计划书要求。建议提前联系意向导师沟通研究方向,去年成功录取的考生中,83%都在报名前与导师有过学术交流。
关于考核标准,笔试占40%,面试60%的权重没变,但面试新增了临床病例分析环节。备考时除了专业书籍,要多关注《中华中医药杂志》近三年的前沿论文,面试官特别爱问学科最新动态。
学费方面,全日制每年1.2万,在职班2.8万,奖学金覆盖率达70%。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与华西医院合培项目扩招至20人,这类联合培养项目毕业后留院机会更大。
说一千,道一万给跨专业考生支个招,重点准备《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两门加试科目,近三年跨专业录取者中有79%在这两科拿到85分以上。记住,研究计划书要突出中医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创新,这是评审组的加分项。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团队最新名单
说到川内中医药界的"扛把子",成都中医药大学绝对当仁不让。学校官网更新了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这份新鲜出炉的名单里藏着不少真材实料的行业大咖,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带着学生"打怪升级"的导师天团。
基础医学院这次有23位导师坐镇,像研究《黄帝内经》二十多年的张教授,能把古籍讲得比武侠小说还精彩。他的学生都说,上他的课就像打开了中医宝库的任意门。隔壁针灸推拿学院的李教授更绝,带着团队把传统针灸和现代康复医学玩出了新花样,听说他们实验室的模型人偶都被扎出包浆了。
临床医学院的阵容堪称豪华,光国医大师就有三位坐镇。看脾胃病找王教授已经是川渝地区的共识,他的门诊号堪比演唱会门票。更难得的是,这些大专家带博士生特别实在,每周雷打不动带着学生跟诊抄方,病房查房时连患者舌苔的细微变化都要掰开揉碎讲清楚。
药学院这次新增了5位年轻导师,清一色的海归博士后。别看他们平均年龄才38岁,在中药新药研发领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狠角色。特别要说的是刚入选"青千计划"的赵教授,他带着团队把川芎嗪的提纯效率提高了三倍,现在正带着学生们攻关中药纳米制剂。
护理学院的博导队伍里藏着位"扫地僧"——从事中医护理40年的陈教授。她整理的"中医时辰护理法"被全国20多家三甲医院采用,学生们都说跟她上门诊,光看护士操作都能学半本教材。眼科学院这次也有惊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刘教授团队刚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研发的耳穴压丸疗法在成都中小学推广后,近视增长率直接砍半。
特别要提的是民族医药学院的导师阵容,羌医药专家杨教授今年刚带出学校首个羌医方向的博士毕业生。他整理的羌族接骨秘方正在做现代化改良,实验室里摆满的药材标本柜,活脱脱一个"羌药博物馆"。养生康复学院新加入的孙教授是个跨界高手,把八段锦和现代运动康复结合开发的训练体系,连国家体操队都来取经。
跟着这些导师做研究是什么体验?正在跟诊的博士生小刘说,"我们导师查房时能把《伤寒论》条文和最新细胞实验数据对照着讲,上他的临床课得带两个笔记本才够记。"实验室里的张博士更直接,"我们组发SCI文章导师从来不让挂名,他说'你们自己啃下来的硬骨头,荣誉就该自己扛'。"
现在报考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新启用的温江校区实验楼里,从3D经络成像系统到智能煎药机器人一应俱全。图书馆里线装古籍和电子数据库随便切换,想查明朝医案还是最新药理数据都能分分钟搞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