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医生的私信,"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老江湖”,我用三天时间整理了2024年最新招生政策,发现这些信息官网都没说清楚。先说重点,非全博士确实适合在职人员,但选错专业可能白读三年!
一、报考前必知的三个"坑"
1. 临床类博士必须要有规培证(中医规培证也行),很多老师兄都卡在这
2. 中药学专业今年新增实验课程,外地生每月至少要到校两次
3. 学费分三次交清,首次缴费需在9月15日前完成
二、2024招生专业详解(含对比)
▶中医内科学(王牌专业)
特色,跟诊国医大师
授课方式,周末+寒暑假集中授课
学费,4.8万/年(三年制)
▶针灸推拿学(今年新增方向)
我强调一点,要求有执业医师证
实践基地,岳阳医院、龙华医院二选一
学费,5.2万/年
▶中药学(分两个方向)
制剂开发方向,需化学基础
药材鉴定方向,包含野外考察课
共同点,都要发SCI才能毕业
三、“上岸人”的真心话
建议优先选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同事选了中医骨伤科学,结果每周要跑医院跟手术,对了不得已辞职。另外要注意导师带教名额,像张伟胜教授今年只带2个非全学生,3月就开始预报名了。
四、申请避雷诀窍
1. 准备材料时特别注意,工作证明要盖单位公章,去年有考生因为用部门章被拒
2. 推荐信必须手写签名,电子签名无效
3. 研究计划书控制在3000字以内,重点写应用方向
常见问题,
Q,非全博士能申请宿舍吗?
A,可申请四人间,但仅限上课期间
Q,毕业证书标注"非全日制"吗?
A,会标注,但学位证与全日制一致
Q,外地考生交通怎么解决?
A,每月集中授课4天,建议选虹桥校区(近高铁站)
下期预告,《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真实难度,六年师兄的血泪史》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真实难度,六年师兄的血泪史
一、课程考试只是“开胃菜”
刚入学那会儿,我还天真地以为博士和硕士差不多。结果开学典礼上,系主任直接甩话,“咱们这儿博士淘汰率常年稳在30%以上。”当时后背就冒冷汗了。公共课考试直接闭卷考《黄帝内经》《伤寒论》原文默写,错三个字整道题扣分。同届一同事头铁没背熟,补考两次才过,差点被分流去读硕士。
二、实验室里抢破头
最要命的是做实验。学校设备就那几台HPLC、质谱仪,二十几个博士围着转。我们组有个不成文规矩,凌晨2点到早上8点的机时最抢手。为啥?这个时段不用跟硕士生抢。我连续三个月每天睡实验室折叠床,后来闻到泡面味就想吐。有个师姐更拼,为等细胞培养结果,大年夜都在实验室过。
三、发论文就像中彩票
学校毕业要求必须有两篇SCI,其中一篇要二区以上。我导师常挂在嘴边,“没有5分的文章别来找我签字”。投《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被拒四次,审稿人说创新性不够。说一千,道一万硬是加了分子对接实验,把中药复方拆成单体研究才勉强接收。隔壁组小王更惨,数据被质疑重复性,延毕一年重做实验。
四、师门关系比论文难搞
导师手里有十几个学生,资源分配全看眼缘。同门老李因为会陪导师打羽毛球,优先拿到了附属医院的临床数据。我们这些“老实人”只能自己跑社区医院收病例。最坑的是开题答辩前三天,导师突然让换研究方向,说之前的方向“创新点不足”。那周我喝了四盒咖啡,硬是把新方案憋出来。
五、经济压力能压垮人
每月国家补助2850元,在魔都连房租都不够。我兼职给培训机构讲执业医师考试,时薪80块。有次在地铁上改学生论文,坐过站到了终点站。实验室小王更绝,偷偷去药企打零工被导师发现,差点被退学。现在想想,那几年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六、答辩才是终极BOSS
以为论文接收就万事大吉?太年轻了!预答辩被批“学术价值不明确”,当场要求补充动物实验。毕业材料要凑够八个文件袋,缺个公章都得跑三天行政楼。正式答辩那天,五个评委轮番轰炸,从实验设计问到统计学方法。同届有个哥们当场被问懵,延毕半年。
六年下来,头发白了一半,体重掉了15斤。现在看到学弟学妹们来问考博建议,我都先让他们看看我当年的实验记录本——密密麻麻写了七大本,摞起来有半人高。听说学校又出了新规,博士毕业要增加临床轮转考核。只能说,能从这里毕业的,都是练过“金钟罩”的狠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