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很多私信,"贵州医科大学的非全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今天我就从一个“上岸人”的角度,用大白话给大家唠唠。
先说大实话,非全博士的含金量和全日制完全一样!毕业证上不会标注"非全日制",这个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了。但要注意三点特殊要求,①必须脱产学习半年以上 ②要发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③学费比全日制贵3倍(约4.5万/年)。
适合的四类人,
1. 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评职称急需学历)
2. 高校医学类讲师(岗位硬性要求)
3. 疾控中心技术骨干(晋升通道明确)
4. 药企研发负责人(需要学术背书)
千万别踩坑的四种情况,
单纯想混文凭的(论文查重率要求<5%)
工作强度996的(每周要保证30小时学习)
家底不厚实的(三年总花费超20万)
35岁以上的(毕业时可能超职称评定年龄)
有个冷知识,2023年该校非全博士淘汰率高达47%,主要卡在中期考核的SCI论文发表上。但有个讨巧的办法——选公共卫生专业方向,相比临床医学更容易发文章。
学姐提醒,现在报名要抢导师名额!今年新增的"医学人工智能"方向特别火爆,有计算机背景的可以重点考虑。建议先去官网下载《导师通讯录》,直接打电话确认招生名额,比走研招办快得多。
贵州医大非全博士申请条件有哪些?
想在贵州医科大学读非全日制博士,得先摸清楚学校的申请门槛。别急着到处问人,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一聊具体要求,帮研友们儿省点打听的功夫。
一、基本资格不能少
首先得是中国公民,拥护党的领导这一条是基本线。年龄这块儿,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特殊情况可以找学校商量。重点来了,必须已经拿到硕士学位,或者毕业满6年的本科同等学力人员——不过同等学力申请的要加试专业课,还得在核心期刊发过文章。
二、专业底子要扎实
医学类博士不是谁都能读的,本科或硕士阶段必须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临床方向的特别注意,得有执业医师资格证,部分专业还要求规培证。去年有个朋友就是卡在这块儿,临时补材料差点耽误报名。
三、工作经历要够数
非全博士主要面向在职人员,要求有3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历。这里有个窍门,医院开具的工作证明要写清楚具体岗位和职责,别光写个"在职"。去年招生办的老师说过,工作内容和报考专业对口度越高,初审通过率越大。
四、推荐信不是走过场
需要两位正高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其中一位最好是硕导。千万别随便找熟人应付,推荐信里最好体现对你科研能力的评价。去年有人因为推荐信内容太笼统,复试时被评委追问细节答不上来。
五、考试准备要趁早
初试考英语加两门专业课,英语难度比六级略高。专业课考试范围每年3月会在官网公布,重点看看近三年真题规律。复试除了面试还有专业英语测试,不少考生栽在文献翻译环节。建议提前半年开始看专业方向的英文文献。
六、材料准备门道多
报名表、学历证书、成绩单这些常规材料不说,特别注意研究计划书要体现两个关键点,一是课题与现有工作的结合度,二是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去年录取的考生中,有人的计划书直接用了单位在研项目的数据,这样实操性强的方案很受导师青睐。
七、其他注意事项
每年9月开放报名系统,记得提前注册学信网账号。学费标准每年3万左右,分三年缴纳。上课方式比较灵活,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但实验课和临床实践需要协调时间。有个在读的师兄说,平时下班后还得跟导师开视频组会,时间管理能力弱的要慎重考虑。
学姐提醒下,报考前最好直接联系报考院系的教务老师确认最新要求,招生政策有时候会有微调。导师资源相对紧张,建议提前半年左右邮件联系意向导师,附上个人简历和初步研究设想,这样成功率会高不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