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普通家庭的孩子花20万读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我特意走访了3位在读博士和5位已毕业的校友,发现实际情况和很多人想象的还真不一样。
先给大家算笔实在账。广医大博士每年学费1.8万,加上实验室耗材、学术会议这些必要开支,三年下来确实要20万打底。不过学校给每个全日制博士每月发3000元补助,跟着导师做项目还能额外拿劳务费,算下来实际支出能控制在15万左右。
重点说说毕业后的发展。骨科博士小林去年毕业,现在在佛山三甲医院,基本工资1.2万,加上手术提成和科室奖金,每月到手2.3万左右。更关键的是,他作为博士直接进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比同期硕士生晋升速度快了整整两年。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呼吸科王师姐说了大实话:"家里急着要你赚钱养家的别来,想混文凭的更别来。我们实验室每天工作14小时是常态,疫情期间连续三个月没休息,没点科研热情真撑不下去。"
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是,广医大和附属医院近年联合推出"临床+科研"双导师制。就像肿瘤科的陈师兄说的:"现在既要会做手术,又要懂基础研究。我跟着临床导师做乳腺癌手术,跟着科研导师做基因检测课题,毕业时手握5篇SCI,找工作确实有优势。"
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个忠告:第一要看导师近三年的科研经费,第二要了解实验室设备更新情况,第三必须提前确认是否有规培资格。特别是临床医学博士,要是读完了发现不能参加规培,那可就真白读了。
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就业真实数据曝光
一、行业分布:医院仍是主战场
约78%的博士选择进入三甲医院,其中珠江医院、省人民医院、广医附属医院成"人气王"。有意思的是,有15%的人转向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岗。比如有个师兄进了某上市药企,年薪直接比医院高30%,但人家说了:"白天做实验晚上能追剧,值了。"
二、薪资水平比想象中实在
首年平均年薪28-35万是主流,但科室差距比想象中大。心外、肿瘤科的师兄师姐普遍能冲到40万+,而基础医学方向的更多在25万左右徘徊。不过研友们儿都默契地不提规培那几年的苦日子——毕竟能熬到博士毕业的,谁没在实验室通宵过?
三、地域选择有三大特点
1. 大湾区留下率高达82%,广州、深圳像磁铁
2. 回老家发展的基本是北方省份同学
3. 出国的5%里,八成去了美国做博士后
有个师姐的故事特典型:她手握深圳某医院的offer,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选了佛山。问原因就俩字:"房价。"
四、导师资源比学校排名更重要
跟几位毕业生聊过才发现,导师在业内的地位直接决定就业质量。有位博导带的学生连续三年包揽珠三角三甲医院的面试直通卡,这比什么985名头都实在。不过也有例外,搞公卫的李博士凭新冠期间的研究成果,直接被国家疾控中心"点将"。
五、就业满意度出现新变化
调查显示,2020年前毕业的博士更看重编制,现在年轻人更在乎"性价比"。有位90后博士的原话是:"与其在顶级医院天天写病历,不如去二线城市当学科带头人。"两年选择地市级三甲的人数确实增加了17%。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广医的"实战派"培养模式。他们的实验室直接对接附属医院临床需求,很多博士在读期间就参与过新药研发项目。去年毕业的王博士就是因为参与过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还没答辩就被猎头盯上了。
这两年有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博士开始"组团创业"。比如三个不同专业的博士合伙搞了个医疗AI公司,把影像诊断和病理分析结合起来,去年刚拿到千万级融资。他们说:"现在医院不缺会看病的,缺的是能把技术变成解决方案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