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的在职博士到2025年还吃香吗?"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的老辅导员,今天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
先说说硬指标。农科院的在职博士证和全日制一样盖教育部钢印,评职称时跟全日制享受同等待遇。去年我带的学生里,有6位农业局干部就是拿着这个证评上了副高职称。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暑期集中授课,这点比某些要求脱产的院校实在多了。
2025年招生有三个新变化要注意,一是新增智慧农业研究方向,二是导师团队加入了5位院士,三是实验基地扩展到13个省。特别是山东、河南的学员,以后做课题能直接在当地示范基地搞研究,省了来回奔波。
不过也有现实问题要考虑。学费虽然比同级别院校低20%左右(大概8-10万全程),但农科类项目通常需要自费田间实验。像去年王同学研究水稻抗病品种,光实验材料就花了2万多。建议提前跟导师沟通好研究方向,有些课题能申请所里的专项补贴。
最适合报读的有三类人,农业系统的公务员、农企技术骨干、家族农场接班人。反而不建议纯粹为混学历的人报,田间调研、实验数据这些硬指标真糊弄不过去。去年有个银行转行的学员,中期考核就被卡住了。
说到就业前景,长三角地区去年给农科博士开出的安家费最高到80万。特别是数字农业、种业创新这些方向,像先正达、隆平高科这些企业都来我们学校搞过专场招聘。不过要提醒的是,农业类博士的职场优势更多体现在细分领域,想转行的要慎重。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大实话,如果打算长期在农业领域发展,农科院的在职博绝对是性价比之选;要是冲着"博士"名头来的,劝你再想想。明年开始实施的新培养方案,毕业难度又提高了15%呢。
农科院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增加了吗?
一、论文门槛肉眼可见涨了
早些年农科院的在职博士毕业,发两篇核心期刊基本就能过关。现在不少课题组明里暗里抬了标准,要么要求SCI论文影响因子超过2.0,要么必须有一作文章。有个搞作物育种的老哥说,他们组去年开始硬性规定至少一篇二区以上SCI,搞得他多熬了半年才达标。
查重这事儿也较真了。以前15%的重复率能过,现在普遍压到10%以下。某位研究土壤改良的博士透露,自己论文改了五遍才把重复率从12%压到9.8%,查重费都多花了小两千。
二、导师手里的名额变金贵了
这两年农科院导师带学生的规矩明显收紧。以前一个教授能带三四个在职博士,现在多数只能带一两个。有位带水稻栽培的导师直言,“现在每年就一个在职名额,还得所里开会抢破头。”这导致想读博的在职人员得提前一年半载找导师占坑。
中期考核也不是走形式了。某次所里直接挂了两个在职博士,理由是“实验数据量不足”。被挂的学员苦笑,“白天跑田里采样,晚上整数据到凌晨,结果还是没达标。”
三、时间成本越来越扛不住
虽然学制还是三年,但实际能按时毕业的少了。2022年的毕业数据显示,在职博士延期率从往年的20%涨到了35%。有个在农业公司当技术总监的博士生说,“工作日处理公司项目,周末往实验室跑,三年下来瘦了八斤。”
课程安排也更紧凑了。以前多数选修课能线上完成,现在要求必须修满三门线下专业前沿课。有位西北来的学员抱怨,“每月得请三天假飞北京上课,光机票钱都够发篇论文了。”
四、实操环节要求更接地气
田间试验的考核比重明显增加。某位研究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博士说,以前用模拟数据也能过关,现在必须拿出连续两年的实地观测记录。他的对照组因为遭遇暴雨损毁,结果多花了整年时间重做实验。
成果转化开始计入评价体系。有课题组要求博士生必须参与至少一个横向课题,或者提供技术应用证明。搞农机设计的王博士就是因为企业应用证明晚开了两个月,毕业硬生生被拖了半年。
五、“上岸人”的实在建议
对于正在读或打算读的朋友,几个实用提醒,选导师时重点打听毕业要求,别光看名气;实验设计尽量选能结合本职工作的方向;论文进度至少比学校节点提前半年准备。有位去年刚毕业的师姐个人觉得得好,“现在读在职博就像种地,光撒种不行,得天天守着施肥除草。”
说到底,难度的提升倒逼着学术质量。虽然过程辛苦,但熬出来的文凭确实更经得起推敲。农科院这么调整,说到底还是想让农业科研真正落到田间地头,不是单纯给学历镀层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