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标杆院校,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医学工作者报考博士。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去年开始学校对博士申请条件进行了细化调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最关键的三个门槛,准备报考的同志千万要记牢。
第一道硬杠杠是学历背景。必须同时满足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医学类要求专硕)和执业医师资格证满3年这两个条件。去年有个在省级三甲医院工作5年的主治医师,因为硕士是非全日制,初审直接就被刷下来了。这里别忘了专升本学历的朋友,如果专科和本科专业不一致,可能需要额外提供进修证明。
第二道坎是科研成果。学校现在实行分类要求,报考基础医学方向的,至少要有1篇SCI+1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方向则要求2篇统计源期刊,其中至少1篇是本人一作。有个去年上岸的师兄分享经验,说他提前两年就开始攒论文,把平时参与的课题数据拆分成两篇文章发表,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能达标。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三项——推荐人资质。要求两位推荐人中必须有一位是博士生导师,且近三年有在研课题。去年有考生找了自家医院的科主任推荐,结果因为主任5年没带博士,推荐信直接作废。建议提前半年联系意向导师,最好能参与导师的课题会议,这样推荐信含金量更高。
准备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三点,1. 学历认证报告必须从学信网下载最新版;2. 工作证明要写明具体科室和岗位;3. 研究计划书切忌假大空,最好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写。去年有个考生把其他学校的计划书改了个标题就提交,结果面试时被导师当场问懵。
这两年考博有个新趋势,导师越来越看重临床实践能力。有个在急诊科工作8年的医生,虽然论文刚达标,但凭着参与过3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经历,面试拿了高分。建议大家在材料里重点突出临床典型案例和处理能力。
要是这些条件都符合,接下来就要关注9月份的报名系统开放。去年有人卡着截止时间上传材料,结果系统崩溃导致报名失败。建议提前准备好所有扫描件,报名通道开启3天内完成提交。
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宿舍条件怎么样?在读生实拍告诉你
作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金字招牌,中国医科大学的博士宿舍一直备受关注。今天跟着在校师兄的镜头,咱们一起推开这扇"特殊大门",看看医大博士们的日常起居到底啥模样。
一、宿舍楼位置与外观
博士公寓位于沈北校区生活区东南角,和硕士楼隔着篮球场相望。6层高的砖红色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清爽。楼前停满的自行车和偶尔抱着资料匆匆进出的白大褂,给这里添了几分学术气息。
二、房间内部实探
1. 户型选择,有单人间和双人间两种,多数博士生选择双人间(每月300元/人)。实测双人间面积约18㎡,带独立卫生间这点绝对好评!毕竟做实验到半夜回来,不用摸黑去公共洗漱间太幸福了。
2. 标配家具,
两张1.2米实木床(带床垫)
每人标配大衣柜+三层储物柜
两张1.6米长书桌(带三孔插座和USB接口)
空调+暖气双保险(沈阳的冬天你懂的)
小阳台能晾衣服,还能摆两盆绿萝
三、公共区域亮点
每层楼都有三个特别配置,
1. 24小时自习室,带护眼灯的座位永远抢手
2. 共享厨房,电磁炉+微波炉,煮个泡面热个牛奶特方便
3. 自动售货机,凌晨两点做完实验能买到热咖啡
四、生活便利度实测
1. 快递点,楼下丰巢柜+菜鸟驿站
2. 超市,50米内有教育超市,卫生纸、文具随买随有
3. 食堂,步行3分钟到丁香园食堂,二楼小炒窗口的锅包肉是学霸们的最爱
4. 医疗,校医院就在隔壁楼,感冒发烧开药特方便
五、在读生真心话
临床医学博士张师兄说,"别看装修朴实,该有的都有。最满意的是每层都有直饮水机,泡实验室回来能直接接热水。"基础医学院的李师姐补充,"宿管阿姨特别暖心,下雨天会帮收被子,过年还给留校的发饺子券。"
关于大家关心的网络问题,每个床位都有独立网口,校园网30元/月不限流量。要是嫌弃网速,自己办个宽带也成,移动联通营业厅就在校门口。
周边生活圈更是没得挑,出校门右转500米是地铁2号线,坐三站就能到万达广场。想要改善伙食的话,地铁口的老四季抻面、西塔冷面都是医学生们常去的据点。
住在这样的环境里,白天在实验室奋战,晚上回到温馨的小窝,或许这就是医学博士们平凡又充实的日常吧。窗前那盏不熄的台灯,书架上成摞的文献,还有总也撕不完的日历,默默见证着每个为医学梦想努力的日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