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查阅了近两年的招生简章,可以告知各位的是目前川大工程类非全日制博士入学方式确实变了,现在主要走“申请考核制”,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不用参加全国统考。

整个的流程是很简单的,当前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士提交材料通过审核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就能入学。从设定也可以分析出,为啥这样,是源于这种方式更看重实际科研能力和工作经验,不用花大量时间备考笔试,对在职考生来说更灵活。
明确了入学的方式了,那么来看看它到底都适合啥样的人员去进行报名吧,整个来讲依旧是瞄准工程领域的在职人士。
分别来举例一一说明的话,就是说像在国企做工程管理的、设计院的技术骨干,或者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都挺合适。学校更倾向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比如参与过重大工程项目、有技术攻关经历的考生,这些工作经历在申请时会很加分。
也不是说这些人群都可以去进行报名的,要复核相应的具备要求的,最起码学历方面,得有硕士学位,学信网能查到的那种;如果是本科毕业,得满足同等学力要求,比如工作满6年以上,发表过相关核心论文(具体年限和成果要求,不同专业可能不一样,最好看当年的招生简章)。
注意的方面就是说,在整个招生的环节中该项目只招定向就业的,也就是说你得有固定工作单位,入学前要签定向协议,毕业回原单位工作,这点报名时要特别注意。

再来解析一下标题所提及到的另外的层面,就是所需的材料到底都有啥了啊!
这部分最先要准备的就是基础的材料了啊,无非就是说身份证复印件、硕士学历学位证原件及认证报告,学信网下载的那种;如果是同等学力报考,还得准备本科毕业证、工作证明,还有发表论文的原件。这些是门槛,缺一样都可能通不过初审。
除了基础的部分外,更是有核心也就是重要的部分存在的,简单来讲就是个人的陈述,得写清楚自己的工作经历、参与过的项目,尤其是和报考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比如你做过桥梁工程,就重点写技术难点怎么攻克的,别泛泛而谈。
提交的材料中也是需有,研究计划书的,这部分则是要说明读博期间想研究的方向,最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你在环保企业工作,就可以写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相关的选题,这样既熟悉又有实践支撑,老师会觉得你目标明确。
有关于推荐信这部分,应当不用小编多数都只要最少得两封才行吧,还得是工程领域相关的专家,比如你的单位领导是教授级高工,或者大学老师,推荐信里要说明你的科研潜力和工作能力,别只说好话,具体事例更有说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