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到很多老师私信:"现在都2024年了,读现代教育技术在职博士会不会太晚?"、"听说有些院校要取消在职博士了是真的吗?"作为在某师范大学读完在职博士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点大实话。
我明告诉你:值不值得读要看三点。第一看专业方向,现在中小学都在搞智慧课堂,很多4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都卡在评职称这个坎上。我们教研室王老师去年评正高,就靠这个博士学位加了关键分。第二看院校选择,千万别盯着985不放。比如某省属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去年招了35个在职博士,最终毕业率91%,比某些重点大学高出一大截。第三要看个人规划,如果打算转行到教育科技公司,这个学位确实能打开新通道。我师兄就是靠这个跳槽到某在线教育平台当产品总监,年薪直接翻倍。
重点说说报考条件的变化。2024年最大的调整是必须要有3年以上教育相关工作经验,这个卡掉了不少刚工作的小年轻。但有个隐藏福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获得过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的,可以放宽到2年。需要准备的材料除了常规的学历证明,特别要注意准备5分钟说课视频,这是去年新增的考核项。
给准备报考的老师们三个实用建议:
1. 选导师比选学校更重要。某211院校的刘教授团队正在做AI教学系统研发,跟企业合作多,毕业出路好
2. 周末上课的院校要慎选。亲身经历告诉你,连续5年每周跨省上课真的会崩溃
3. 毕业论文最好从工作实际出发。去年有个同学用自己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案例写论文,不仅顺利毕业,还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案例
关于大家最担心的学费问题,目前全国均价在8-12万之间。但要特别注意隐性成本:实验设备使用费每年2000左右,学术会议差旅费平均每年得准备1万。有个省钱诀窍:很多院校和科技公司有合作项目,参与课题研发能抵扣部分学费。
亲情提示想混文凭的老师,现在毕业门槛确实提高了。去年某高校一次性清退了12个超期未毕业的在职博士生,最长的已经读了8年。但认真跟进度的话,5年拿到学位完全没问题。我们同届的23个人里,有19个都是按时毕业的。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博士学费清单,哪些院校偷偷涨了价?
不少朋友在后台问,想读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在职博士,但发现不同学校收费差别挺大。我特意扒拉了二十多所院校的招生简章,还真发现有几家学校从去年开始"低调"上调了学费。这就带大家看看具体情况,顺便聊聊怎么选更划算。
一、北上广地区学费现状
先说大家最关注的头部院校,北师大去年还在收8万/全程,今年招生简章直接标到9.5万。隔壁华东师大的线上+线下混合班,从6.8万涨到8.2万,涨了将近两成。广州某211更狠,三年学制总费用直接突破12万大关,比前年多了3万块。
不过也有实在的,像上海某双非院校保持6万没变。他们招生老师私下说,今年特意控制成本,把实践课改到本地中小学,省了外出考察的费用。
二、二线城市院校价格波动
武汉有家老牌师范院校玩起了"分阶段收费",前两年每年2.5万,说一千,道一万论文阶段突然加收3万服务费。南京某校搞了个"学费套餐",要是拉同事组团报名,每人能减8000。最迷惑的是成都某高校,官网上标价7.8万,实际打电话咨询说要收教材费、网络平台使用费,杂七杂八加起来超9万。
三、涨价背后的门道
跟几个学校教务处的人聊过,他们说涨价主要三个原因:一是现在搞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这些硬件投入大;二是聘请企业导师上课,课时费比普通教授高;三是这两年报考人数涨了三成多,有些热门院校开始搞"价格筛选"。
不过要注意,不是所有涨价都合理。像某中部院校去年新盖了栋楼就把学费涨了2万,这种跟教学直接关系不大的成本转嫁,同学们就得掂量值不值了。
四、捡漏机会在哪里
1. 刚获得博士点的新晋院校往往有优惠,比如东北某校首年招生打七折
2. 校企合作项目通常能省1-2万,但要配合企业做项目
3. 每年3-5月的春季班常有早鸟价
4. 别光看学费总数,问清楚是否包含论文指导、答辩这些关键环节的费用
建议大家在选校时多翻翻学校官网的历年通知,有些学校会把收费标准调整放在"通知公告"栏不起眼的位置。另外直接找在读学生打听最靠谱,他们往往知道哪些收费项目可以申请减免。比如有同学分享,通过参加学校课题项目,成功抵掉了1/3的实践课程费用。
亲情提示下,遇到要求一次性付清全款的要留个心眼。现在正规院校都是按学年收费,那些催着马上交钱的,保不齐中间有什么猫腻。毕竟咱们挣钱不容易,该花的要花,该省的也得省着点不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