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现在还能报在职博士吗?条件会不会特别高?"作为在川大读了三年在职博士的“老江湖”,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说点实在话。
废话不多说:川大确实开设有在职博士项目,但和普通全日制博士有三大区别。第一是上课时间,像我们工科专业是每月集中授课4天;第二是导师选择,部分博导每年只带1个在职名额;第三是毕业要求,期刊论文发表标准跟全日制完全一致。去年我们专业招的12个在职生里,有3个就是因为论文没达标延毕了。
今年招生简章里明确写着,报考要满足"硕士毕业满5年+单位推荐信+已发表过本领域论文"。特别注意今年新增了一条:事业单位人员报考需提供《继续教育备案表》。我同事老李去年就卡在这个材料上,后来找人社局跑了三趟才补齐。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文科类专业基本在8-12万区间,理工科普遍要12-18万。不过有个隐藏福利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单位是川大的合作企业,学费能减免30%。我同门的王姐在川大附属医院工作,去年就省了4万多学费。
建议想报名的朋友重点关注这三个时间节点:每年3月发招生简章、5月组织初试、7月复试。初试主要考专业基础,复试会有个十分钟的全英文汇报。去年面试时有个考生准备了PPT却不会用翻页笔,紧张得满头大汗,这种细节准备真的不能马虎。
要说哪些人适合报?我观察顺利毕业的同学都有这三个特点:单位能开绿灯给学习时间、家里支持周末上课、自己有过科研项目经验。反观中途退学的,多是低估了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去年建筑系有个同学,孩子刚上幼儿园又要赶论文,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办理休学。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一定要提前联系导师。现在官网上都能查到博导邮箱,最好附上你的工作成果和读博计划。去年我们专业有个考生初试成绩排第5,但提前跟导师做过课题,对了反而优先录取了。
川大在职博士导师联系方式怎么查?
方法一:直接上官网“挖宝”
川大各个学院的官网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比如,你想报考文学与新闻学院,就直接搜索学院全称,进入官网后找到“师资队伍”或“导师介绍”栏目。这里通常会列出导师的姓名、研究方向、学术成果,部分页面还会附上邮箱或办公电话。
小技巧:
如果官网信息不全,可以试试在搜索栏输入“导师姓名+四川大学”,有些导师的个人主页会显示在学院子页面或学术平台上。
注意看导师是否标注了“招收在职博士”,避免联系到不招生的老师。
方法二:打电话给学院办公室
官网没找到?别犹豫,直接联系学院的教务老师!每个学院的官网底部都有“联系我们”一栏,里面有办公室电话。拨通后礼貌说明来意,比如:
>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下XX专业在职博士导师的联系方式,方便提供吗?”
教务老师一般会告知导师的邮箱或办公电话,甚至可能给你推荐几位适合在职博士报考的导师。
提醒:
电话沟通时尽量避开周一上午或周五下午(可能忙),选择工作日的中间时段成功率更高。
如果对方说需要导师同意才能透露信息,可以尝试请老师帮忙转达意向。
方法三:学术平台“顺藤摸瓜”
很多导师会在知网、万方、ResearchGate等平台发表论文。找到导师近期发表的学术文章,通常在论文首页或末尾会标注作者邮箱(比如带“@scu.edu.cn”后缀的川大官方邮箱)。
实操例子:
1. 打开知网,搜索导师姓名+“四川大学”;
2. 点击最新论文,查看作者简介部分;
3. 直接复制邮箱,发邮件时注明“在职博士申请咨询”。
方法四:找师兄师姐“取经”
如果你有朋友、同事正在川大读博,或者认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妨问问他们是否有导师的联系方式。在职博士的学长学姐尤其靠谱,因为他们可能和导师有过直接沟通,甚至能分享一些“内部信息”,比如导师的带生风格、对在职学生的要求等。
注意:
如果通过社交平台(如知乎、贴吧)提问,记得用礼貌用语,比如:“求问川大XX专业的师兄师姐,能否分享导师联系方式?”
避免直接索要私人电话,优先问邮箱或办公地址。
方法五:学术会议“蹲守”
川大不少导师会参加学术会议或公开讲座。比如,关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公众号或各学院的官网通知,提前报名线下活动。会议结束后,可以找机会向导师当面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读博计划,并询问是否方便留下联系方式。
接地气建议:
如果不好意思当面问,可以在提问环节举手发言,结束后再单独找老师沟通;
提前准备好个人简历和研究设想,增加导师回复的意愿。
亲情提示大家,联系导师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和分寸。邮件正文简明扼要,开头自报家门,说明报考意向,附上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如果一周没收到回复,可以再发一封邮件委婉询问,切忌频繁打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