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报名条件 > 报考常识

在职博士还要考试吗?985/211和双非院校一文说透

发布时间:2025-04-29 10:35:2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收到很多咨询:"老师,我想读在职博士是不是必须参加全国统考?"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院校选择的门道。根据2024年最新政策,不同院校的要求差异很大,我给大家说点实在话。

先说重点:国内90%的在职博士都不用参加全国统考。特别是985/211高校,现在基本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比如北大的教育学院、人大的商学院,只要提交科研成果和推荐信,通过材料审核就能进入面试环节。但注意!医学类博士是例外,像协和医学院的部分专业仍有统考笔试。

那剩下的10%是什么情况呢?主要集中在两类院校:一是部分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博士,比如XX师范大学;二是新获得博士点的地方高校,这类学校为了把控生源质量,前3年可能会设置校考。去年就有学员踩了这个坑,没仔细看招生简章,结果临时抱佛脚复习了三个月。

备考建议分三种情况:

1. 报双一流高校:重点准备学术材料,至少准备2篇核心期刊论文

2. 报普通院校:提前联系导师,最好能见面交流研究方向

3. 报医学类:英语和专业课要系统复习,考试难度接近全日制

别忘了: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宽进严出",比如某985高校去年淘汰了30%的在职博士生。建议大家选导师时,重点关注其近3年指导学生的毕业情况,别只看头衔。

2024年在职博士还要考试吗?985/211和双非院校一文说透

在职博士读几年能毕业?延期毕业的真实原因盘点

一、在职博士的"标准学制"和现实情况

大部分高校对在职博士的学制规定是3-4年,听起来似乎不算太久。但实际操作中,能在3年内毕业的绝对是"稀有物种"。以国内某985高校为例,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有15%的在职博士生能按时毕业,超过60%的人需要4-5年,剩下的甚至需要更长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标准学制"的计算方式很特别:

课程学习阶段通常占1-1.5年

开题报告通过后才开始计算论文研究时间

部分院校要求脱产在校时间累计满1年

很多人在职读博前两年还在上课、找导师、改开题报告,真正进入核心研究阶段时,学制"倒计时"早就开始了。

二、延期毕业的五大现实原因

1. 时间根本挤不出来

"白天上班、晚上搞科研"的理想状态,遇上项目加班、家庭琐事就彻底崩盘。有位在国企工作的博士曾吐槽:"上周领导突然安排出差,回来发现实验室培养的样本全死了,三个月白干。"

2. 论文要求一点没降低

千万别觉得在职博士的论文标准会放水。某高校教授直言:"盲审专家不会管你是不是在职,数据不扎实、创新点不足照样打回来。" 特别是2018年后,各校加大论文抽查力度,很多人被迫反复修改。

3. 导师沟通成本太高

在职生很难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随叫随到。有位在深圳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在北京,每次见面都要协调时间。有次为改论文专门请假北上,结果导师临时开会,只能在办公室干等三小时。

4. 单位工作突然"加戏"

升职、调岗、新项目启动...工作变动随时可能打乱读博计划。某高校教师读博期间恰逢学科评估,连续半年忙得没时间查文献,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申请休学。

5. 个人低估了读博难度

以为"混个学历"的人最容易踩坑。有位企业高管原计划3年毕业,结果光是学习统计软件就花了半年,开题换了三次方向,至今第五年还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三、这些坑其实可以避开

虽然困难不少,但提前规划能少走弯路:

选导师时重点看研究方向匹配度,别光冲着"大牛"去

第一年就要确定论文方向,千万别等课程结束

每周固定留出10小时科研时间,雷打不动

主动向单位说明读博情况,争取减少临时性工作

加入同校的在职博士群,互相提醒重要节点

读在职博士就像跑马拉松,拼的不是瞬间爆发力,而是持续调整节奏的能力。别急着焦虑,把大目标拆解成每月、每周的小任务,你会发现: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