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问我,"老师,我想报在职博士,是不是必须辞职才能读?"这话让我发现很多人对在职博士存在误解。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这事。
首先明确告诉大家,在职博士根本不用脱产!现在90%的高校都采用"周末授课+线上学习"模式。像北京某重点高校的经济学博士班,每月集中两天面授,其余时间通过学校平台看录播课。我去年带的学员小王,一边在国企当部门主管,一边用通勤时间在手机上完成作业,三年顺利拿到学位。
不过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1. 考勤要求,虽然不用天天到校,但多数学校规定面授出勤率需达70%以上。有个学员一朋友就因为频繁出差缺课,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延期毕业
2. 论文阶段,进入博士论文阶段后,建议每周至少腾出10小时做研究。可以像银行高管李姐那样,每天早起2小时专门写论文
3. 导师沟通,建议每季度至少见导师1次。现在很多导师接受视频会议,外地学员也不用发愁
我强调一点想报名的朋友,今年有3所高校调整了政策,XX大学新增暑期集中班,XX理工推出"分段式"培养方案,最惊喜的是XX师范,允许用行业成果替代部分课程学分。这些都是兼顾工作的好选择。
说到底,读在职博士最关键的是时间管理。给大家支个实用招数,用"番茄工作法"把学习任务拆成25分钟的小单元,既不影响工作,又能保证学习进度。记住,真正需要辞职的情况只有一种——你的研究方向必须长期驻校做实验,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理工科领域。
在职博士学费包含哪些隐形支出?
一、生活成本才是大头
北上广深高校的在职博士,每月光吃饭住宿就要准备3000-5000元。学校食堂看似便宜,但早中晚都在学校吃的话,一个月伙食费轻松破千。如果实验室在市中心,周边租房单间普遍3000元起步。有个在复旦读在职博的哥们吐槽,他每月通宵做实验时点的外卖,都能吃掉半个iPhone的钱。
二、交通住宿暗藏玄机
周末上课的在职博士最头疼交通问题。跨城求学的,高铁票攒起来能订成书。北京到上海每周往返,一个月光路费就4000+。本地学生也别高兴太早,很多学校不提供宿舍,晚上做完实验打车回家,半年车费够买台电动车了。
三、学术投入无底洞
理工科博士做实验,耗材费经常超出导师课题经费。有个材料学博士自掏腰包买进口试剂,三个月花了2万多。文科生同样逃不掉,参加国际会议动辄上万,核心期刊版面费现在都涨到5000-8000元/篇了。别忘了查重费、文献下载这些零碎开支,积少成多也很可观。
四、时间成本最昂贵
在职博士每周要比上班族少挣2天工资,这还没算年终奖打折。医学博士规培期间月薪直接砍半,三年下来少赚十几万的大有人在。更别说脱产写论文那半年,等于主动放弃升职加薪机会,这个隐形损失可比学费高多了。
五、人情往来不能省
导师组的学术聚餐、师门聚会,每次人均200都是起步价。逢年过节给导师带点伴手礼,茶叶糕点这些看似平常,一年下来也是四位数。最扎心的是同学结婚随份子,同届二三十人要是扎堆办喜事,这笔支出能顶两个月伙食费。
六、毕业前的临门一脚
论文送审要交评审费,大部分学校收2000-5000元不等。答辩时要准备纸质论文,精装版一本就得百八十块,送审委员人手一册,印刷费直接上千。毕业季拍学位照、租学位服这些"仪式感消费",又是小两千的开支。
七、身体才是本钱
长期熬夜写论文导致的健康问题,才是最大的隐形账单。植发费用均价2万起,颈椎理疗每周300,胃药常备不断货。很多在职博士对了半年都要靠咖啡续命,星巴克充值卡都能办金卡会员了。
读在职博士就像装修房子,预算总是不够用。建议准备读博的朋友,在官方学费基础上至少预留50%的备用金。提前打听清楚实验室耗材是否自费、导师是否提供学术会议经费这些细节,毕竟每个铜板都要花在刀刃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