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报名条件 > 报考常识

2025年读民俗学在职博,这三点卡得最严

发布时间:2025-04-12 09:47:02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我,"2025年想报民俗学在职博士,到底需要啥条件?"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实在的。

第一道坎是学历背景。现在大部分院校要求硕士毕业满2年,注意是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开始算。有个朋友去年硕士刚毕业,今年就被招生办直接劝退了。不过也有例外,像西南某高校接受"硕士课程班结业+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组合条件。

第二关看工作经历。不同于普通博士,在职博特别看重实践积累。去年某985院校录取的在职博士生里,有县文化馆馆长、非遗项目负责人,还有民间剧团团长。有个真实案例,有位在基层做了12年民俗普查的科员,虽然没发过核心论文,但凭借3本田野调查手记也成功入围。

第三道门槛是推荐机制。现在流行"双推荐人"制度,除了学术导师推荐,还必须要有行业权威背书。去年认识个考生,特意跑到北京找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写推荐信。不过要提醒大家,今年部分院校新增了"单位担保书",要求现工作单位出具培养支持证明。

这里有个坑千万要避开,某考生准备了所有材料,却因为社保断缴3个月被取消资格。现在多数院校都要求连续缴纳社保24个月以上,报考前一定要查清楚自己的社保记录。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好消息,2025年新增了4所招生院校,其中2所接受跨专业报考。不过要注意,跨专业考生需要补修《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和《田野调查方法》两门课,每门课学费大约5000元。

2025年读民俗学在职博,这三点卡得最严

民俗学在职博士必考书目清单

想考民俗学在职博士,光靠听课记笔记可不够。书本才是硬功夫!但市面上民俗学的书五花八门,到底哪些是必啃的“硬货”?我结合自己备考经验和几位导师私下透露的重点,整理出一份接地气的书单。照着读,考试底气绝对足!

一、先打地基,民俗学“老三家”必须吃透

民俗学基础不牢,后面越学越懵。这三本属于祖师爷级别的教材,考试出题都绕不开。

1.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 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钟老是国内民俗学的奠基人,这本书相当于学科“新华字典”。从民俗的定义、分类到研究方法,讲得明明白白。重点看第二章“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第五章“民俗的社会功能”——这两块几乎是历年论述题必考点。

2. 《中国民俗史》(钟敬文 总主编,人民出版社)

六卷本的大部头,在职备考时间紧的话,优先看第一卷(导论)和对应你研究方向的分卷(比如研究节日民俗就看节日卷)。这套书强在史料扎实,答题时引用书里的案例,立马显得专业。

3.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乌丙安先生的理论体系独树一帜,尤其是“民俗控制论”和“民俗符号”这两部分,近几年考试频率越来越高。建议边读边画思维导图,理清逻辑框架。

二、进阶必读,搞懂“门派套路”才能活学活用

民俗学流派多,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差异大。这四本书帮你摸清门道,答题时精准“踩点”。

4. 《田野民俗志》(董晓萍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看家本事!这本书手把手教你怎么设计调查方案、记录素材。书里附的访谈提纲模板田野笔记范例,实操性极强,复试时如果被问到研究方法,直接套用书里的框架准没错。

5.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吕微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吕微老师擅长用哲学视角拆解民俗现象。重点看“民俗与现代性”“民俗认同”两章,这几年考试热点“非遗保护”“传统村落转型”之类的题目,都能从这儿找到理论依据。

6.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理查德·鲍曼 著,杨利慧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民间文学、口头传统的必看!鲍曼的“表演理论”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经典,书里分析故事讲述的语境和互动模式,对理解民俗的“活态性”特别有帮助。

三、实战利器,地域民俗+专题研究

导师们最爱问具体案例!这些书帮你积累“弹药”,答题时甩出实例,分数蹭蹭涨。

7.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叶涛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间信仰是民俗学的大热门,但容易答得笼统。这本书梳理了关帝、妈祖、碧霞元君等典型信仰的流变,还附了国内外研究对比,用来答比较分析题特别顺手。

8. 《乡土中国》(费孝通 著,三联书店)

别嫌这本书老!里头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拿来分析当代农村民俗变迁,妥妥的降维打击。去年某校考题“城市化对传统婚俗的影响”,直接用书里的理论框架就能搭出高分答案。

9. 《地方民俗研究丛书》(各省人民出版社)

比如《山东民俗》《荆楚岁时记》这类地域民俗专著,至少精读一本和你户籍地或报考院校所在地相关的。笔试考到地域民俗特色,或者面试时导师随口问句“你们老家过年有什么特殊习俗”,立马能侃侃而谈。

四、偷分技巧,这样用书效率翻倍

“三遍法”读书,第一遍通读划重点,第二遍整理考点关键词,第三遍结合真题自问“如果考这个知识点,我该怎么答”。

活用目录和索引,遇到不熟悉的概念,先翻书后查论文,保证理论出处权威。

跨书对比,比如对比钟敬文和乌丙安对“民俗功能”的不同定义,这种批判性思维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学姐提醒一句,书单再全,也得落到笔头上!每天抽半小时,用书里的理论分析一个身边的民俗现象,坚持一个月,答题自然有深度。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