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姐妹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2025年想读在职博士,还有哪些学校能报?是不是名额都收满了?"今天就给大家说点大实话,直接上干货。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2025年确实有不少院校停招在职博士了。像某知名985高校的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去年还招30人,今年直接取消非全日制名额。但别慌!我亲自查了教育部最新公示,这五所高校不仅继续招生,还悄悄扩了名额,
1. 西部某综合大学(文理科均有)
周末班+寒暑假集中授课
学费8万/年,导师亲自带项目
关键是不强制要求核心期刊论文
2. 东部财经类重点院校
每月集中4天面授
可抵个税继续教育专项扣除
今年新增大数据分析方向
3. 中部工科强校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提供实验室共享资源
毕业可留校做博士后
特别注意两个时间节点,每年3月和9月是补录高峰,很多初审没过的人这时候会放弃,这时候捡漏成功率最高。去年我同事就是9月10号递的材料,结果挤进对了个名额。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潜规则",
45岁以上建议选冷门专业
国企央企工作的优先考虑校企合作项目
没时间写论文的看准"导师责任制"院校
千万别踩这三个坑,
1. 说"“抱过”"的机构直接拉黑
2. 学费低于6万的谨慎考虑
3. 不需要中期考核的可能是野鸡项目
学姐提醒下,现在报名的都在抢明年春季入学资格。上周某高校招生办朋友跟我说,他们金融博士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多了3倍,但实际只扩招了5个名额。所以看到合适的千万别犹豫,准备好这三样就能抢占先机,
① 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
② 已有研究成果清单
③ 未来研究计划(500字足矣)
下篇大家想了解,《在职博士学费价目表,小心这些隐藏收费》
在职博士学费价目表,小心这些隐藏收费
想读在职博士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查学费。官网上的数字一摆,不少人心里开始盘算,“咬咬牙还能接受”。别急着下结论,等你真交钱入学了才会发现,学费单子上的数字就是个“起步价”,后头藏着一堆让你钱包缩水的“隐形消费”。
这些费用你可能没算到
1. 报名费里藏猫腻
有些学校把报名费拆成“初审费”“材料评审费”“复试费”,光报名环节就能收你三五千。更坑的是,哪怕对了没录取,这笔钱也不会退。报名前一定要打电话问清楚,总共要交几次钱,有没有退款政策。
2. 教材费比书店贵三倍
某高校要求学生统一购买内部教材,5本打印装订的讲义敢收8000块。学生自己查过,同样的内容在外面打印店做出来不到500块。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问能不能自备教材,或者找往届生买二手。
3. 论文指导费按小时计
博士生最怕的就是论文阶段。有学校把导师指导费拆出来单独收,每小时800-1500元不等,改个十几稿下来,两三万就没了。报名时记得问清楚,论文修改包不包含在学费里?导师每月指导几次?
4. 答辩还要交“场地费”
你以为学费都交完了?答辩当天可能突然要交2000元“答辩服务费”,包括场地使用、秘书记录、专家茶水费。甚至有学校要求学生平摊答辩专家的差旅费,外地的专家来回机票住宿都得学生凑钱。
交钱之前多问几句
☆ 问清学费是否包含,
实验材料费
学术活动参会费
图书馆数据库使用费
实验室设备维护费
这些杂费加起来,一年可能多出七八千
☆ 留意延期毕业的代价,
超期每个月收3000-5000元学籍管理费
论文重审每次8000元起
二次答辩另交1.5-3万元
这些条款通常写在合同对了一页的小字里
☆ 警惕“自愿”参加的收费项目,
国际交流周(强制参加)2万元
名家讲座门票费(800元/场)
核心期刊发表指导费(3万元起)
说是自愿,实际上和毕业要求挂钩
学姐提醒童鞋们儿,签协议时把收费条款逐条拍下来,交费后立刻要发票。遇到过学校中途涨价的情况,学生拿出当初的协议才拦住乱收费。要是发现收费项目对不上,直接打教育局监督电话举报,一报一个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