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好几位在职读博的朋友吐槽,"明明考上了博士,怎么感觉比上班还累?"仔细一问才发现,问题都出在单位选择上。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在职博士选单位那些必须知道的弯弯绕。
现在全国有137所高校招收在职博士,但真正适合上班族的不到三分之一。去年某985高校突然取消非全博士点,导致37名在职生被迫转校。所以记住这三点,首先看单位有没有连续5年的招生记录,其次查导师组是否有带在职生的经验,对了确认寒暑假授课安排是否稳定。
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就踩了坑,选了家要求每周三天到校的单位。结果两年下来,工作差点被新人顶替,论文还卡在开题阶段。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优先考虑采用周末授课或线上+线下结合的单位。比如北师大这两年推的"周末博士班",上午直播上课,下午线下研讨,既不耽误工作又能保证学习质量。
选单位还要看隐形福利。某高校给在职博士生配企业导师,直接对接行业资源;另一所院校提供免费查重服务,光这笔每年就能省3000多块。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我认识的一位中学老师就是靠单位提供的学术资源,三年发了2篇核心期刊。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报名前一定要联系在读师兄姐。去年某校临时提高毕业要求,官网没公告,但学生群里早就传开了。有个在国企上班的老哥提前三个月得到消息,及时换了导师方向,这才赶上末班车顺利毕业。
在职博士学费藏着哪些猫腻
一、学费“起步价”背后有文章
很多院校在招生简章里会标注“学费12万起”“最低8万”之类的字样,但这个“起”字学问大了。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官网公示学费12万,实际报名时才发现,这仅仅是“课程费”。教材费、导师指导费、论文答辩费都得额外掏钱,杂七杂八加起来直奔20万。更坑的是,有些学校把住宿费也算在学费外——一线城市校外住宿,一年两三万都是常事。
二、隐形费用专坑“老实人”
你以为签完合同就完事了?太天真。某学员分享过真实经历,入学后被通知要交“学术活动费”,每年3000元,说是用于参加论坛、讲座。等到毕业前,又冒出“档案管理费”“电子资源使用费”,不交就不给开毕业证明。最离谱的是,有学校连打印论文都要收“纸张耗材费”,美其名曰“成本均摊”。
三、奖学金可能是“空头支票”
“优秀学员可申请奖学金”这句话听着心动吧?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的奖学金门槛堪比登天。有的要求发表3篇核心期刊论文,有的规定必须参与国家级课题——在职人员哪有这么多时间?更有些机构玩文字游戏,奖学金不是直接抵扣学费,而是以“课程代金券”形式发放,只能用来报其他培训班。
四、分期付款藏着利息陷阱
面对高额学费,不少机构推荐分期贷款,宣称“零利息”。仔细看合同才发现,所谓的“零利息”要收8%的“服务费”,折算下来比银行贷款利率还高。有位朋友分3年支付18万学费,最终多掏了1.5万手续费。要是中途想提前还款?对不起,合同里早写了“违约金条款”。
五、交钱容易退钱难
报名时热情似火的老师,等你交完费就变脸了。有学员因工作调动申请退学,学校搬出“已产生管理成本”的理由,15万学费只退3万。还有的合同里藏着“超过30天不退费”的霸王条款,哪怕你开课第二天反悔,几十万照样打水漂。
说到底,选在职博士不能光看广告宣传,得拿着计算器一笔笔算明细。签合同前务必确认三点,是否包含所有必交费用?退费规则怎么定?额外收费项目有哪些?记住,但凡催着你赶紧交定金、不让细看合同的,十有八九有猫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