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读在职博士,但不知道这个学历国家认不认?"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清楚这个事。
我明告诉你,正规院校的在职博士学历,国家当然认!不过有3个关键点要记牢,
第一看学校资质。必须选教育部备案的院校,像清华北大这些985自不必说,有些双非院校也有博士点。去年有个学员报的某民办高校,结果发现压根没有博士授予权,白交8万学费。
第二看证书类型。双证博士(学历证+学位证)和全日制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学信网终身可查。单证博士只有学位证,虽然国家认可,但考公考编可能受限。
第三注意培养方式。现在很多高校要求脱产学习至少1年,比如人民大学要求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500天。我认识个工程师,读博期间每周五晚上飞北京,周日晚上再飞回深圳,坚持了整整两年。
我强调一点,今年教育部新规要求,所有在职博士招生信息必须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示。要是看到"免试入学""“抱过”"的宣传,直接拉黑准没错!
常见误区,
1. 以为在职博士好毕业?其实毕业率不到40%
2. 觉得学费越贵越好?某985高校才收6万/年
3. 相信"不用写论文"的承诺?所有博士都要发核心期刊
对了教大家个绝招,直接打高校研究生院电话,报"教职成司函〔2020〕5号文件",问清楚培养方式和证书类型,比网上查一百篇攻略都靠谱。
在职博士最快几年能毕业?
一、学制到底怎么算?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博士培养方案,白纸黑字写的学制是3到5年。但实际操作起来,真正能踩着最低年限毕业的人并不多见。以北京某985高校为例,理工科在职博士平均毕业时间4.5年,人文社科类普遍要5年左右。不过这两年确实有些学校在改革,比如南方某高校推出的"弹性学制",允许特别优秀的申请者2年毕业,前提是得完成所有培养环节。
二、哪些事拖后腿?
1. 论文这道坎
别看课程阶段可能2年就能搞定,大论文才是重头戏。有个在高校当导师的朋友说过大实话,"带十个在职博士,能有三个按时交初稿就不错了"。很多人卡在数据收集环节——白天上班晚上搞研究,实验进度根本快不起来。
2. 导师时间难凑
在职生不像全日制学生能天天泡实验室。某金融公司高管的真实经历,他导师带的全日制学生两周开一次组会,他只能两个月见一次导师,修改意见一来一回又耽误个把月。
3. 工作突发状况
去年有个学员正好赶上公司上市,半年没碰论文。这种事在职场太常见了,项目攻坚、岗位调动都可能打乱学习计划。
三、真有"两年毕业"的可能吗?
确实有成功案例,但得满足几个硬条件,
选对学校,有些应用型专业确实学制短,比如某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
提前准备,有人读博前就发过相关领域的核心论文
时间管理,有个在央企工作的学员,每天雷打不动5点起床写两小时论文
单位支持,少数科研院所会给予学术假期
不过要提醒大家,盲目求快可能适得其反。某高校去年就劝退过两个在职生,因为论文质量不过关还想提前答辩。
四、“懂行的人”的实在建议
1. 选导师时多打听,找那种带过在职生的导师
2. 开题报告别贪大,选个能结合工作实际的小切口
3. 每年寒暑假要利用好,这是集中写作的黄金期
4. 和单位领导打好招呼,关键时刻能请个十天半月的学术假
5. 经济条件允许的话,适当减少工作量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读在职博士就像跑马拉松,既要控制配速又要保存体力。与其纠结最短几年能毕业,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那些真正能快速毕业的人,往往在入学前就做足了准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